銀行體系總結餘(TheAggregateBalance),相信是近日見報率最高的財經名詞之一。但對一般讀者而言,要理解它的意思會有些困難。筆者嘗試用較淺易的方法,去分析這個總結餘的大小對投資市場會有甚麼影響。
隨資金進出增減
在規範化的貨幣發行局制度之下,總結餘的增減,會順應資金流入和流出港元而改變。如果有外資流入,總結餘的數字便會上升;相反,如果資金流出港元體系,總結餘的數字便會減少。
在1998年9月之時,金管局向持牌銀行作出明確保證,承諾可按7.75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滙率,將銀行結算戶口內的港元兌換為美元,而這個承諾,就是所謂的「兌換保證」。不過那時的7.75港元兌1美元,與自83年實施的聯繫滙率7.8港元兌1美元有些出入。
為了強化滙率機制,自1999年4月1日始,兌換保證滙率便由7.75水平按日以1點子的進度調整,並於2000年8月12日返到7.80港元的水平,與發行和贖回負債證明書的聯繫滙率一致。
貨幣基礎的一種
銀行體系總結餘,是貨幣基礎之一;而貨幣基礎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利率的走勢。如果相信資金流向會直接影響股市的話,便要多留意總結餘的增減,因為它反映了資金流出流入的情況。
如果總結餘增加,而且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代表有外資沽美元買港元,港元資金繼續留在港元體系之內,有利港股。相反,如果總結餘不斷下跌,甚至變成負數,代表有外資撤離港元市場,資金被抽走,港股便有下跌的壓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