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受訪者憂公私營建屋輸送利益

蘋果日報 2018/04/25 00:00


【本報訊】土地大辯論的其中一個焦點,是研究將地產商手上的農地進行公私營合作發展,但消息一出已被質疑會引來官商勾結。智經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有逾四成受訪者均認為,公私營合作建屋模式會造成利益輸送,但中心副主席劉鳴煒(圖)認為,無理據的利益輸送只是心理作用。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則指,公私營合作並不是發展農地的唯一方法。
劉鳴煒:僅心理作用
土地大辯論明日才開始,智經已率先在今年2月以電話隨機訪問約千人。結果發現,有約44%人指長遠應發展棕地。就短中期土地來源,最多人稱可利用私人遊樂場用地及發展商的土地,分別佔27%及23%。調查續指65%受訪者同意政府提供誘因,利用發展商的土地同時發展私人及資助房屋,但亦有約42%認為公私營合作會造成政府向地產商輸送利益。
身兼華置董事的劉鳴煒說,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多,如擔心爭議而不去討論會造成浪費,又指如認為公私營合作模式有問題,應以理據在大辯論中提出,否則利益輸送只是心理作用,「得個怕字,對討論係冇意思」。他續指,以《土地收回條例》收回農地「冇話唔得」,但過程中可能衍生司法覆核或環團、村民抗議等,或無法作為短中期土地來源。劉又說同時發展高球場及私人農地沒有衝突,但私人遊樂場土地有限,大辯論亦不應只聚焦一幅高球場土地或以某方利益優先,「搶到高爾夫球場去發展,但之後呢?都係解決唔到到房屋問題」,籲各方理性及以大局為重。
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姚松炎則指,土地小組提出18項土地供應選項,但只在發展農地加入特定開發方法,即公私營合作模式。姚認為,發展農地有其他方法,包括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土地建屋,強調公私合營潛在官商勾結風險,如發展商農地補地價的價錢是否合理及周邊基建計價等。
■記者李詠希、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