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我們的錢幣」

蘋果日報 2002/01/01 00:00


歐洲委員會主席說,這是歐洲歷史新頁,「歐元是你的、我的、我們的錢幣」。
上周在葡萄牙,一名女收銀員說:「以前,我不想埃斯庫多(葡萄牙貨幣)說再見;但上月(十一月)我們取得一些歐元來熟習使用後,竟然喜歡了它。現在我覺得自己不但是個葡萄牙人,更是個歐洲人。」
隨歐元流通,「我們是歐洲人」、「我們的歐元」這些話,應會在歐洲大陸逐漸響起。
這不是武斷,而是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歐元區十二國人,都做了心理準備會在元旦起改用歐元。他們熟習了使用歐元後,大抵會跟葡萄牙的女收銀員一樣喜歡歐元,甚至因歐元重新界定自己在本國國籍上的「歐洲人」身分。
法國一位領導人曾說,如果全世界都吃漢堡包,那將是多大的悲哀。
正因為不少歐洲人存在着這種想法,加上歐元區十二國都視自己的民族歷史、語言和文化是歐洲寶貴財富,這使歐元的誕生命途多舛,要經歷三十年努力才能呱呱墮地。

統一貨幣 物價參差
可是,面對全球競爭的經濟現實,也可能面對歐元紙幣一面有歐洲地圖、另一面任從各國民族面貌圖案的設計,歐元區的人都寧忍一時之痛,放眼未來,成就百年大業。如果歐元成為全球一等一貨幣,那麼他們更不會後悔同意接受歐元為新貨幣。
但去舊迎新,歐元區各國按照着本身原來幣值決定歐元的物價,商店往往將換算差額的零頭算數,令大家憂慮物價飛升,像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附近一家餐館老闆高勒說,原來七十三法郎的一份午餐,換成歐元是十一點二歐元,但他賣十二點二歐元,還自說自話對物價影響不大。
同時,由於以本來幣值計算物價,德國人去到意大利,大抵會不滿怎麼大家同樣用歐元,德國賣的啤酒竟然比意大利的貴,在心裏老嘀咕。只是,歐元若能振興歐洲經濟,那算不了甚麼數目了。
綜合外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