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府公布對結構性赤字的評估,指出政府3000多億儲備將於7年用光,之後可能要舉債度日。有關言論引來市場極大關注.其實結構性赤字及經濟性改變的議題早已為人所討論,但觀乎政府仍未找出積極的解決方案,這是因為問題真的難以解決?或是政府對問題的認知不足呢?要解決問題,我覺得應該先從問題本質着眼。
香港本身是一個頗特別的經濟個體,一直以來,香港都沒有自己「產品」出口,主要都是扮演一個「中介人」的角色。當這個角色慢慢淡出的時候,對本地經濟起了一個極重要的影響,只懂得盲目說「中國好、香港好」,似乎還停留在過去的日子。我並不是否定「中國好、香港好」的說法,只不過是我們必須了解現時香港的實際情況,好像過去幾年,中國經濟起飛,但對香港整體經濟沒有帶來多大起色,極其量只有利於部分行業(如旅遊業)及個別港商投資,所以政府希望藉着大陸經濟發展帶動本地經濟,似乎有守株待兔之嫌。
「節流」比「開源」合時
另外,過去香港樓市蓬勃之時,香港經濟同樣受惠,可能大家會着眼於樓市與經濟的關係,但似乎忽略了背後的重大意義。眾所周知,香港的稅率相對其他國家是很低的,而且沒有銷售稅,基本上香港的稅基很狹窄。然而,政府卻能夠有足夠花費的能力,主要因為當日樓市蓬勃,本地地價也水漲船高,賣地為政府庫房帶來龐大收益,在這情況下,政府可以慷慨花錢在福利、醫療、興建公共房屋、大量增設公務員職位等。換句話說,賣地收入大大補貼了稅基寬度不足下的大量社會開支。
自97金融風暴後,政府改變房屋策略,賣地收入大幅減少,政府逐步將過往的社會福利支出慢慢轉嫁市民身上(強積金、大幅削減醫療開支便是最好例證),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入不敷支會隨時出現。
我提出這個問題,並非鼓勵在這刻擴闊稅基,因為這行動只有在經濟增長時才合時宜,反而想指出,政府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短期內「節流」,而非「開源」。
基本上,香港的結構性赤字源於「結構性超支」,原因是近年政府開支不斷膨脹,舉例說,97年公共開支佔GDP約17%,但本年度升至24%,在收入不斷下降情況,仍大增支出,是否有檢討的必要呢?因為即使繼續開源而不省支出,結果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