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Risetotheoccasion" - 吳靄儀

蘋果日報 2002/07/04 00:00


有一次,湯家驊向港大法律系學生演說,當晚擬定的題目原是「人生與抱負」,要講者一談自己的抱負如何對生命發揮作用。
湯家驊的演說十分動聽。這位前大律師公會主席並沒有怎樣雄辯滔滔,他只是十分坦誠直接地講述他童年的家境和求學的過程,但故事的重心很清晰:他並不是從小就有甚麼偉大的志願或抱負,也沒有甚麼使命感,他的志願和很多人一樣,是有書讀,能升上大學,獲取專業資格,事業成功。像很多人一樣,他在過程中遇到困難,受到挫折,這都不足為奇,關鍵是一個人有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以及在社會需要時,他能否risetotheoccasion,滿足別人對在他這個位置的人的期望。
我覺得"risetotheoccasion"這句話很難繙譯,但例子卻很容易舉列。湯家驊就列出了好幾個。他說,他執業很有滿足感,但從來沒有想過當大律師公會主席,可是,到了九七年之後,友儕認為他應該擔當這個職位,他考慮過之後,覺得要回饋社會及大律師行業,於是同意出任大律師公會主席。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論出現怎樣重大的難題,也要盡責做到這個職位應滿足的期望,要risetotheoccasion。
這個觀念強調occasion:不是你個人的目的,而是因應出現了的情況的需要,就要發揮應有的力量。承擔公職的人,視公職比自己大,所以要「起來」履行。公職不是表彰任何人的報酬,也不是用來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和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