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政府在最後關頭提出修訂三項《國安條例草案》最具爭議的條文,但在英國大律師公會成員查理斯.夏鼎基的眼中,草案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他建議港府邀請加拿大和英國等英聯邦國家的律師組成立法顧問委員會,聽取外國專家意見。
夏鼎基的名字香港人都很熟識,他是「積極不干預」財政政策的奠基者,生前曾任香港財政司及布政司,因此他的兒子對香港也有特殊感情。小夏鼎基對23條立法的爭拗很關心,特地與三位英國大律師公會成員組成「23條工作小組」,並撰寫了一份意見書,明確指出即使七月九日政府提出三項最新修訂,草案仍然存有重重人權陷阱。
立法過程應重新開始
小夏鼎基非常慎言,他日前在本港接受本報專訪時,對稍為涉及政治性的問題都敏感地拒絕置評。
直到話題轉到九九年去世的父親,原本小心慎言的小夏鼎基才健談起來。小夏鼎基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父親恪於殖民地官員退休後不應留在當地的不成文規定,八五年退休後返回英國老家,從此隻字不再回應香港事務,但這個決定一直令父親「心碎(heart-broken)」。
對於特區政府,小夏鼎基不欲苛責,他體諒地表示:「國家安全立法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很多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在反恐立法上都有同樣煩惱。」他建議港府可邀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普通法地區的律師,組成一個顧問委員會,在23條立法的問題上給予意見。
雖然港府經常引用英國法例為草案辯護,但小夏鼎基坦白承認,英國也未必在人權與國家安全方面取得正確平衡。小夏鼎基又指草案中充滿定義含糊的字眼,例如「恐嚇中央人民政府」中的「恐嚇」一詞,就是屬於上幾個世紀的老舊法律用語,絕非二十一世紀理想的法律字眼。
小夏鼎基自問自答:「『恐嚇』是指令別人害怕嗎?可是,有任何人可以令中國政府感到害怕嗎?」他希望港府能就整條草案進行大規模的修訂,甚至是從頭來過才正式立法。
記者:陳慧兒、何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