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老而不退 - 李怡

蘋果日報 2002/03/21 00:00


今年秋天的中共十六大,七十六歲的江澤民不會完全退下,已有許多迹象。去年亞太經合會議上,他不肯定地回答會退,而是說「一切照規章制度決定」,是迹象之一;今年一月,總參謀長傅全有要求全軍黨委「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時候」,跨越了十六大,顯示江在十六大之後仍掌權力,是迹象之二;近一年來,官方傳媒幾乎每天都在宣傳江的所謂「學說」:「三個代表」,是迹象之三;今年初,又有消息傳出,江澤民會在十六大推出完整的「以德治國」理論,是迹象之四。
幾個迹象之中,用「以德治國」的概念來取得江澤民老而不退的正當性,最符合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許多人都感覺到,隨着改革開放,當今中國有頗為嚴重的道德危機。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去年在訪台後撰文表示:「在改革開放和頗為急劇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大陸在不少方面相當突出地呈現出社會道德危機和道德真空的問題」。整個社會缺乏互信基礎,甚至醫生為病人動手術時可以偷偷把病人的腎割下變賣,確使許多人感到大陸道德問題的嚴重。
然而,道德問題要依靠嚴格的法治來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人民普遍建立權利與義務的觀念,才能解決。「以德治國」表面上為了挽救道德危機,實際上是以人治來代替法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專制主義,其政治文化的特點就是「以德治國」。帝王或居高位者,他們的道德一定被推舉為高人一等,沒有人敢說他們道德不好,年紀愈大,就愈是「德高望眾」,因而掌權也就順理成章。人治的最終發展,必是「德高望眾」的老人政治。
而老人的所謂「德」,並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品行道德,儘管後宮佳麗三千,儘管老臣有三妻四妾,卻不妨礙他們的「德高望眾」。因為「立德」與「立言」幾乎是同義的,因此,「以德治國」最主要是最高領袖「立言」,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有一套權威理論,能使眾人推崇,毛的「繼續革命」,鄧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他們具有治國正當性之「德」。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論,以及會在十六大推出的「以德治國」論,目的也是讓他具有老而不退,有治國正當性之「德」。甚麼「年輕化」?比他年輕幾歲的人,在「立言」、「立德」上豈能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