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日,當時的西德聯邦議院議長PhilippJenninger在紀念"Thenightofbrokenglass"五十周年集會(納綷黨徒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在德國各大城市大肆破壞猶太人商舖的櫥窗,成為日後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序幕)上發表演說,可他的演說還沒有說到三分一,就有大量參加集會的人士離座抗議,後來甚至他的黨友、政治盟友也紛紛離席,只剩下寥寥可數的人聽完整個演說。在演說後,Jenninger走下講台,沒有任何人再上前跟他打招呼或握手,他只有孤伶伶的離開集會。兩天後,Jenninger在內外壓力下被迫辭去議長的職位,從此不能在西德政壇上佔一席位。
其實,Jenninger的演說並沒有為納粹的暴行塗脂抹粉,他也沒有推卸德國在屠殺上的責任,參與紀念典禮的人之所以杯葛Jenninger的演說、之所以離場抗議,是因為他在演說中沒有用上任何哀悼、哀思之類的字眼、是因為他的演說沒有表達出德國人應有的罪咎感(德文原文為betroffen)。像這種嚴謹對待二次大戰德軍暴行的態度,像這種為暴行而不斷悔過的態度,顯然就是德國在戰後能迅速得到其他西方國家及前敵對國家接納的基本原因、的基本條件。
同樣是戰敗國、同樣對被侵略國家及民族造成重大傷害的日本面對二戰歷史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日本的政界領袖固然不大願意為歷史的錯誤、為二戰所造成的傷害負責,即使公開道歉也常常是不情不願的、常常是在龐大政治壓力下才做的;相反,日本政界領袖只要稍有機會、只要壓力稍為消減就急不及待到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而在民間,面對日本一般民眾來說,他們對原子彈襲擊廣島及長崎的歷史非常熟悉,對日本二次大戰中的侵略及暴行卻茫無所知,更不要說有甚麼官方集會或大規模紀念集會反思暴行或表示罪咎了。正是因為這樣的氣氛、這種對歷史的無知,才令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多次到靖國神社參拜仍不知錯、仍不認錯、才造就了對歷史錯誤毫無反省的小泉純一郎成為廣受日本民眾支持的領袖。
要改變這樣的情況、要避免歷史傷痕繼續困擾及破壞亞洲主要國家特別是中、日、韓的關係的因素,日本政界領袖及民眾都有需要更認真、更詳細的了解日本近代歷史,特別是對外侵略的歷史。昨天,日本天皇明仁在七十二歲生辰接受訪問時指出,日本在二次大戰前的二十年,世界鮮有和平的日子,他認為日本人必須正確理解這段時間的歷史,這對日本本身及對日本和世界各國的交往都十分重要。
從憲法上來看,日本天皇只是日本國家主權的象徵,並沒有甚麼實質的權力,但對日本社會及民眾來說,天皇依然有重大的影響力及感召力。明仁天皇這一回公開呼籲日本人要正確認識歷史,至少可以提醒任性妄為、不重視歷史傷痕的首相小泉純一郎要謹慎行事,不要再在歷史的傷口撒鹽;至少可以提醒日本民眾,二次大戰的侵略歷史依然是個必須正視的問題、依然是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相對於那些高呼要甩開歷史包袱的日本政客來說,明仁天皇實在比他們清醒得多。但願明仁天皇的說話能在日本形成推動力,讓日本政界及民眾能像德國人那樣,學懂承擔歷史的責任及罪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