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孔捷生雜文:紅杏出牆白魚入舟

蘋果日報 2005/12/24 00:00


鳥籠政改方案胎死腹中,許司長烏雲罩面,實難怪,長門媳婦許氏為該方案吃了很多安胎藥,滿心以為一朝順產,母子平安,便連豬腳薑醋都煲好了,怎料產下的是一具死嬰!「家婆」曾蔭權亦沮喪之極,遂放言:不會再有第X號方案了。
自不待言,最為懊惱的還是老太爺,於是大宅門裏的「老蒼頭」許崇德便滿面濺朱,竟要港府「解散立法會」。所謂相府丫鬟七品官,皇府裏的家臣大概也有五品了吧。原來的四大護院(護法?)「商山四皓」已陸續凋零,許崇德便愈來愈出位了,如李怡文章所言,「一枝紅杏出牆來」的遣詞造句,洩露出皇府老蒼頭對誥命夫人的「暗戀」情結——我想,可能用「畸戀」來形容更妥帖,好比賈瑞對王熙鳳一見銷魂,末了攬着風月寶鑑精盡而亡,而「瑞大爺」好歹還算是賈姓本家呢。
對許崇德的「紅杏」說,暗自心驚的應是董建華,原來「下崗」後就不得亂說亂動,否則就是「老藕出泥」,被煲成老火湯猶自可,至慘的是身敗名裂,永劫不復。
說起來,假使陳太上街是「紅杏出牆」,那麼許崇德唆使港府解散立法會就是「飛象過河」,許公名為法學教授,畢生寸功未立,中共建政半個多世紀,依然「有法無天」,憲法第一行第一句「人民民主專政」就是「政治野蠻」的極權毒瘡;就算這樣一部憲法,北京當局也未能履行之。在一個沒有憲政的地方去教法律,真是難為許教授了,殊想不到他還要「飛象過河」去指導香港的立法和行政,委實令人絕倒!
其實陳太紅杏出牆前,就已遙拋錦囊給師弟曾蔭權,給港府指點迷津,建議推遲政改方案表決。怎知曾許二公執迷不悟,為趕「吉時」而濫施催產藥,乃至用吸盤強行引產,結果吸出一坨死胎,末了還得怏怏地送去殯儀館火化。早聽陳太之逆耳忠言,何至於此?港府上被龍庭聖旨催迫、下被撒豆成兵的「七十七萬人簽名」劫持,惟有硬着頭皮去「炊沙成飯」,此典故出自朱熹之言:「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朱子全書.大學》)這等結局乃咎由自取。
陳太不外乎是民主的同路人,絕非甚麼甚麼昂山素姬。她加入一二四遊行,正是港人民主意識高漲的一個象徵,與其說「紅杏出牆」,不若以「白魚入舟」形容之。這成語見《史記.周本紀》,周武王出征伐紂,「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白魚入舟就成了出師告捷的吉兆。鳥籠政改被否決,功不在陳太,乃歷史運程使然。
至於許崇德對「紅杏」的不倫之戀,陳太「有容乃大」,就莫學鳳姐「整蠱」賈瑞那般去和那位欲火攻心的可憐老人家計較了吧。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