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政經孰重? - 李怡

蘋果日報 2003/07/29 00:00


中央高官和香港親中社團高調歡送葉劉淑儀,讚揚她的「堅強」與「勇氣」,而她也再次說支持她的是「正直和善良」的市民,那就明顯地指五十萬上街反對她粗暴推銷廿三條的市民是非「正直」「善良」甚至可說是邪惡麼,行政長官董建華也參加了有關活動,說明他選擇站在與上街市民對立的一邊,並參與製造分化。他說的傾聽市民的訴求,是只聽中央和親中左派市民的訴求。
董伯和親中喉舌一直說香港是經濟城市,一直要用振興經濟為由去壓制市民的民主訴求,按道理他們對掌管香港經濟命脈的財政司司長的職位應該更重視吧。然而,二人離職,董伯及親中人士挺葉劉而冷待梁錦松,說明他們口頭說重經濟是假,真正的態度是重政治,只不過所重的不是發展民主政治,而是加強專權政治。
作為經濟城市,過去香港財政司的職位與工作是位高權重的。港英時代,幾位著名的財政司,如郭伯偉、夏鼎基、彭勵治,對確立香港自由經濟的地位,穩定香港的金融政策,都建立過已成為經濟界信條的功績,其中如「積極不干預政策」,如聯繫滙率的建立,都影響深遠。
歷來被委任此職的人士,都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既感光榮,又覺任重。過去唯一不是從公務員內部擢升而是從商界聘請的財政司,是彭勵治。他是太古的大班,又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與倫敦、紐約的銀行家熟識,即使如此,他上位前還是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在香港與英倫銀行鑽研財經事務,以熟習其事。
梁錦松被委任為財政司司長時,社會上普遍認為以他的資歷和見識、他的抱負、他有心為香港盡力的使命感,他絕對是稱職的。在他上任初期,他也私下透露過他有關發展香港經濟的宏圖大計,筆者略有所聞,也覺得是可行之路,但其後卻未見實施。
上周李鵬飛在他的電台節目中透露,梁錦松上月中向他、王䓪鳴、張炳良三人,談到他對發展香港經濟的鴻圖大計,整套計劃分短、中長期三個層次,涉八個範疇,包括基建、教育投資、人口政策等,李鵬飛認為「成套嘢係正嘢」,可助香港經濟轉型及改善失業問題。但整套計劃未有公開發表,更不要說有所推動了。
筆者去年在本欄建議過梁錦松召開包括民主派人士在內的經濟發展會議,以凝聚發展經濟的共識。筆者相信他是看到有關建議,也應該認同的,但未見反應。
原因何在?上周李鵬飛在節目中提到,財政司司長雖然地位高,但在高官問責制下,實際上他的權力連局長也不如。局長尚有一個D8職級的常任秘書長幫他工作,更統領各署長等多名高官。財政司司長只有五個人幫他工作,包括兩位是D2的高級私人助理和政務助理,他基本上是無兵司令,甚麼事都要自己去做。在高官問責制之下,以前屬財政司管轄的工商局、經濟發展局、庫務局、財經事務局,都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他要推動甚麼都做不到。
問責制後,財政司司長責任仍重大,卻沒有權。怪不得連日來,香港上演的,是輪流表態不願接任財政司司長的遊戲了。董伯真的是重視香港經濟嗎?真的是輕政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