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經濟及社會、政治前景的評估,目前海外固然存在兩極的看法。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現狀,有關報道也是兩個極端。一方面許多報道指深圳、上海、廣州如何蓬勃發展,珠三角、長江三角一帶如何繁榮,另方面則許多報道指愛滋村、白內障村如何悽慘;一方面有報道指外資對中國的投入規模愈來愈大,民營企業的崛起、新企業家的出現令人刮目相看,另方面有報道指國企衰敗,下崗工人倍增,失業愈見嚴重;一方面有報道指內地的大款消費驚人,一桌酒席動輒萬元,高級消費品市場其門如市,一條熊貓牌香煙售價高達六千元,另方面有報道指西部人民年收入只三百元,地方缺水,人民缺醫,兒童失學情況嚴重。
這些報道都是真實的,但就像描述兩個不同的國家:一個有無窮潛力,如黑洞般吸引外資,外商若不投入,就會失去良機;一個窮困衰敗,國企如黑洞般吸取國家貸款,國家財政挖東牆補西牆,經濟與社會問題叢生,人民普遍覺得沒有希望。
為甚麼會有這種兩極都是真實的情況呢?
這種兩極並存的狀況,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向所造成的。中國並不像蘇聯、東歐國家向資本主義轉型那樣,採取「震盪治療」的做法,即不是一下子把全部國營經濟轉向自由經濟。中國過去二十年,採取的是漸進式的改革,即保持國營經濟的核心部門,卻放手讓私營經濟發展。私營經濟的力量不斷地釋放,佔有的份額愈來愈大,而國營企業因揹上「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包袱(即要負擔職工的福利、退休、醫療甚至子女教育等等),加上對市場的反應遲鈍,因此在競爭之下愈趨凋蔽,多數只能靠政府的補貼過日子。
對中國經濟前景樂觀者認為,入世以後,外資及私營企業的蓬勃,終將全部取代國有企業,完成中國經濟轉型;悲觀者則認為,積重難返、改革無效的國有企業,終將拖垮中國的銀行體系、政府財政,拖垮整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