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民主政體入世危機重重

蘋果日報 2002/03/21 00:00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全國政協和人大會議終於閉幕,根據國內媒體總結,政府和代表們都達成共識,「積極應對入世,切實關注民生」。雖然朱鎔基在會議閉幕的記者招待會上,大力宣傳這兩方面的應對措施和成果;可是,通過代表們反映的問題,朱鎔基任內的措施不單未能充分應對入世的挑戰,反而激化和帶來潛在的危機。

奪中國專利13萬項
中國在加入世貿的短短四個月間,不平等世貿規則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便暴露出來了。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開始利用知識產權條款,奪取中國沒有申請的專利,據一些政協委員估計,過去十五年,中國將十三萬項發明無償地「奉獻」給了世界各國。其中僅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一項,由中國人研製開發和改良,但卻由外國公司取得專利保護的項目就有九百多項。另一方面,跨國企業通過專利權,開始圍剿中國的企業。中國生產的雷射影音機(DVD)、摩托車、藥物、農藥等等……正在面對嚴厲的專利侵權投訴。
可是,中國政府沒有認清知識產權私有化所帶來的問題,反而要求中國企業嚴格遵守知識產權條例,和跨國企業競相「跑馬圈地」,盡快把各種民間智慧和發明,進行專利保護,牟取暴利。在知識產權私有化下,中國老百姓的民間智慧還是繼續給霸佔,還是繼續被迫付出高昂的專利費用。在國策下,苛索的不單是跨國企業,還有中國本身的企業。付不起專利費的,只有購買那些專利已經過時的產品,使用毒性濃烈的農藥,服用副作用多的藥物了。
朱鎔基也重申關注入世對農民的衝擊,可是沒有提出甚麼有效的方法來應對。雖然在記者招待會上,他也留意到一千五百萬公噸的進口大豆已經相等於中國大豆的的總產量,嚴重影響中國豆農的生活。相反,他只關心美國實施緊急保護鋼鐵的措施對中國鋼鐵出口的影響,卻沒有絲毫表示要採用這種國際慣例的緊急保護措施,來保護中國的豆農。
至於去年提出改善農民宏觀經營環境的農村稅費改革,也看不到甚麼重大改善。在中央地方財政的分配格局不變的前提下,不少代表提出,農村稅費大幅減少,嚴重影響鄉鎮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水利工程和農業服務。面對大量廉價進口農產品的競爭,農民經營不下去;農村社會服務萎縮,農民更苦。
地方百姓承擔失誤
當然,朱鎔基也說,他了解農民的困難,所以他大力發行國債,刺激內需。本屆政府發行了五千一百億國債,帶動了銀行資金和其他資金渠道,一共完成了二萬億的工程,這二萬億的工程包括十萬公里的公路(其中一萬三千公里是高速公路)、五千公里的幹線鐵路(如果包括電氣化、雙軌、改造在一萬公里以上)和全部改造了農村的電網。可是,不少人大政協代表對這些大型基建的效用提出了批評。國債投資刺激了地方幹部的「大躍進」,養大了他們的「胃口」。
地方幹部不管投資項目的社會和經濟需要,為了向上級顯示自己的魄力、向其他地方幹部擺「派頭面子」,很多投資項目變成了「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項目資金也成了腐敗幹部和企業勾結的囊中物;也種下更多「豆腐渣工程」的禍根。到要償還國債,及面對高昂維修費用時,這些項目就對地方政府構成沉重負擔。中央政府現在吃了國債投資的功勞,項目的失誤還是由地方老百姓來負擔。
面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民經營困難,大量國企工人下崗的嚴峻處境,這些國債投資帶來就業機會?還是肥了地方官員和企業、醞釀沉重的債務和金融風險?這些自欺欺人和脫離民生的表現,都反映出缺乏民主監督的政體,在應對入世所面對的高度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