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專題:
國產化妝品「穩守突擊」撼洋貨
據非官方數字,去年中國全國化妝品銷售總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不少外國化妝品牌早已在內地取得市場席位,並在高檔市場畫下門限。不過,國產品牌不甘只壟斷低檔市場,正「穩守突擊」與洋貨對壘,搶噬這塊400億元的「肥肉」。數家在港上市的化妝品公司亦希望藉此機遇分杯羹。 撰文:劉碧思
據貿發局的調查,在北京的大型商場中,國產化妝品售價約20至30元,而進口品牌一般過百至逾千元。剛決定開拓化妝品市場的高寶綠色(274)、其專責該業務的副總裁王慧群表示,現時內地人的消費能力仍有限,所以最著名的「土炮」品牌大寶,由於價錢便宜,估計每年銷售額高達12億元,佔全國化妝品銷售量3%。
銷量好是一回事,但始終在包裝及設計上難與外國貨媲美。奧思集團(1161)主席余麗絲說:「外商投資的百貨公司裏,你不會找到國產化妝品的專櫃,要找你就要去國貨公司。」代理美國品牌~H2O+產品的奧思,今年開始進軍內地市場,為避免申請經營牌照,加上內地消費模式流行在百貨公司購物,故選擇在百貨公司設專櫃。
余麗絲表示,高級百貨公司的專櫃非常吃香,莫說國產品牌被摒諸門外,就是有機會擺專櫃的進口品牌,都要保持一定生意額,因為國內百貨公司與本港的經營模式有別,雖然兩者都是按營業額分成,但國內百貨公司沒有「最低消費」,所以生意差的專櫃便要被淘汰。
「羽西」96年突圍而出
一位行內人士說:「外國牌子專櫃的裝潢,國產牌子好難模仿,高級百貨公司當然唔會畀國貨擺專櫃。」事實上,在太平洋百貨、上海巴黎春天等一線外資百貨公司,只會找到港人熟悉的歐美品牌,極其量亦只會見到日本資生堂(Shiseido)為進攻大陸市場,而特於北京設廠生產的歐珀萊(Aupres)品牌。
不過,有中國化妝品女王之稱、美籍華人靳羽西創立的「羽西」有機會打破這局面,這個品牌早已「突圍」,96年時更被歐洲公司拼購。雖然羽西的「國產味」仍未除,在一線外資百貨公司暫未見蹤影,但有十多年歷史的羽西,現時已在內地250個城市擁有超過750個銷售專櫃,去年的銷售額超過5億元,而產品售價約50至80餘元,漸攀近進口品牌售價。
羽西的成功很大程度得力於創辦人的知名度,靳羽西本身既是電視主持人,又是企業家及作家,經常以個人形象接受各地傳媒訪問,旗下品牌的定位是中高檔產品,宣傳以質量好但價格合理作招徠。
廣州人均消費200元
據中國資訊行的資料顯示,內地化妝品人均消費過往數年急速增長,其中以廣東的消費最高,接近200元,其次北京及上海的人均消費則約80至100元,逐漸追近其他發達國家280至585元的人均消費。
行內人士稱,由於重視外表及暴發戶心態,令內地人捨得花費,故中高檔市場中,歐洲品牌如ChristianDior、Chanel便最受歡迎。
由於缺乏正式統計數字,進口化妝品在大陸的市場佔有率仍是個謎,而據一些積極進軍大陸市場的本港化妝品商估計,外資佔內地市場10%至30%不等,可見國貨檔次雖較低,亦未能躋身高級百貨公司,但憑着價廉,已穩佔過半數市場,加上國貨力爭上游的野心,進口貨在高檔市場僅餘的優勢將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