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投資筆記】三個數據睇幾時水退 - 徐風
徐風一分鐘投資筆記港股通港股ETF
■利用A股中的港股ETF溢價比率,加上觀察北水湧港的速度及港股成交額變化,可以判斷何時開始水退。資料圖片
股市暢旺,股民開心。但投資者更須考慮甚麼時候潮退,好讓在市場轉變時保留資產。
其中一個方法是比較南向資金金額以及港股總成交的變化。如果投資者相信今次升市是「資金市」,由資金驅動股市上升的話,假如南向資金金額以及港股總成交持續下跌,就是股市走勢開始正常化的時候,未來一段日子,或會出現「有波幅,無升幅」的現象。
另一判斷「大媽」鍾愛港股的指標,則是在內地A股上市,專門投資港股通的「港股ETF」的溢價比例。很多投資者以為,ETF本身是追蹤與其相關的資產及指數,追蹤誤差應該是零,因為如果ETF價格與它追蹤的資產價格有差異,便有無風險套利空間。然而,這是教科書理論中的情景,實際情況下,還須考慮交易成本、投資者買入ETF與其資產的難度是否有差異、ETF是否有鎖定期等。
近日南向資金雖多,但始終有50萬元人民幣的門檻,大量本金較少的內地大媽散戶,無法從港股升浪中取得利潤,轉而求其次,就是向這些港股ETF埋手,也令這些ETF出現溢價。
以近日港股ETF成交額較高的華泰柏瑞中證港股通50 ETF(513550)為例,由年初開始,其價格一直超過其單位淨值(NAV),1月19日收報1.177元,比當日淨值1.0862元高約8%,但到20日則大幅減少,僅高出約0.9%,可見不是大戶從中套戥,就是散戶繼續追貨的心態開始轉弱。
利用A股中的港股ETF溢價比率,加上觀察北水湧港的速度及港股成交額變化,三管齊下,會更容易判斷何時開始水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