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實用,不要「全能」

蘋果日報 2002/03/21 00:00


從前上經濟課學過,做事要有效率,必先分工合作,各幹各的一定會更快和更好。這樣的道理,放諸四海皆通行。
在NBA,這樣的情形反而愈來愈少。自從興起「全能」球風以後,一眾球星都以此為貴,畢竟誰不想每場輕輕鬆鬆拿下二、三十分,外加數個助攻籃板。於是你會看到「全能」希爾、「全方位」加尼特、「新一代(即全能)」華萊士等充斥聯盟,這現象好嗎?

分工不明相互重叠
在常規賽這樣想沒問題,但當打季後賽時便不行了。就以拓荒者做例,他們有柏賓、華萊士和威爾斯等全能球員,個個都可由內打到外,卻形成大家都走出外線:即然全能,又何需在籃下死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一代的軟弱球風:身高手長,射程由籃下至三分,助攻籃板皆能,卻遺忘了「小鳥」布特的箴言:「愈近籃下就愈易得分」。
難怪每年球評家總會將湖人、76人、馬刺等球隊掛在口邊,因為上述球隊都有一個不「全能」的中鋒:奧尼爾、莫湯保和鄧肯(羅賓遜名為中鋒,但多打高位牽制)。你在季後賽會看到奧尼爾在籃下擠來擠去,結果得到四十分;鄧肯單靠射四十五度角擦板又拿下三十分;莫湯保更是離奇,手腳毫不協調、又「茅」又遲鈍也能拿下「二十、二十」。

要實用不要好看
事實就是這樣,從來打球要贏都是要實用不要花巧;沒有籃下的苦工,又怎有「全能」球員,更遑論是勝利指環!因為「全能」只是花團錦簇的讚譽,但扎實的籃下功夫才是五穀食糧。
文:仙道彬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一、三、四見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