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政治運動的重要性很簡單,只須看看敵人的態度和對付方法便清楚明白。如果敵人嚴陣以待,瘋狂攻擊,只能說明你的做法是對了,至少擊中對手要害。
佔中運動本來是書生之見,秀才造反,恐怕三年不成,由一開始至今,一直有人質疑其成效,冷嘲熱諷,無日無之。5月6日商討日(三)積極參與分子投票選出三個方案交由全民電子公投後,由於三個方案本質相若,市民選擇受限,一度引起泛民分裂,所謂「溫和派」揚言分道揚鑣,建制派和部份泛民輿論甚至用程序公義攻擊電子公投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為此,佔中三子一度意興闌珊,表明公投人數若不超過十萬,願意退出領導。殊不知所謂一國兩制白皮書一出,充份暴露中共撕毀承諾、企圖粗暴干預本港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的狼子野心,立即激起社會各界關注和憤怒。原本動力不足的電子公投又再重新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毅行全港十八區的政治宣傳也顯見成效,加上中共突然以史無前例的黑客力量襲擊和癱瘓電子公投的網站,翌日又攻陷支持民主最力的壹傳媒網絡系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更激發越來越多群眾明白,要和君臨天下大石砸死蟹的中共對抗,別無他法,惟有6.22出來投票,7.1上街,集體表態。
說電子公投沒有用的人,哪怕是甚麼思想導師,根本不明白群眾運動的道理和邏輯。八九民運、7.1遊行、反國教、反高鐵,不管誰來主辦和領導,其實都是搭建一個平台,讓民意聚焦,如果社會矛盾激化不是達致一定程度,亦不會成事;而民意取向,正是當權者的死穴,強橫如中共,在群眾匯聚成為政治力量的時候,亦不能不有所讓步。2003年7.1大遊行迫使董建華政權無限期擱置廿三條立法,以及其後「腳痛」下台,歷史記憶猶新,正好說明箇中的道理。
香港人雖然表面政治冷感,卻不是沒有態度和立場,在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人人心中有數,清楚明白。搞政治運動的人大都自以為是,用自己主觀的意識形態代替客觀的群眾意願,他們很多政治爭拗,其實都是假議題,往往趕不上形勢的發展。以所謂暴力和非暴力抗爭的爭議為例,在上周五全無領導和預謀的立法會衝擊事件爆發後,根本已經沒有意義。建制派和保守民主派以為渲染暴力的可怕,可以爭取沉默的大多數支持,加強政府鎮壓的合理性,或者打擊所謂激進派。殊不知制度暴力和強權肆虐今天已至無法無天的程度,即使不主張暴力和參與暴力的民眾仍佔大多數,卻不表示公眾會否決和譴責以暴易暴的抗爭。真實的情況反而是刺激了更多人出來參與各種各樣抗爭活動,每人按照自己的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鬥爭方式。這解釋了何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毅行十八區行動和電子公投會突然升溫,成為公眾矚目的政治活動。如果估計無誤,今年7.1大遊行人數一定會創出新高紀錄,如何轉化和提升運動,則端視各個政治力量的本領和智慧了。
香港的局勢越來越像當年的六四和7.1,進入全民起義狀態,與其浪費時間捲入政治路線爭拗,倒不如各師各法、各盡所能、各顯神通,壯大民間的反對力量。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