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父母該是援手不是殺手 - 盧峯

蘋果日報 2002/01/21 00:00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生說得對,大城市中的家庭問題很多,多得不可能一一解決,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讓誰也不願意看到的事。但是像昨天發生在慈雲山那樣的兇殘謀殺子女事件,還是令人心酸難過、還是讓人震慄不已的。案中遇害的孩子才只有八、九歲,最年長的也不過十二歲,還沒有真正開始他們的人生旅程、還在開始編織他們的夢想,就這樣給無辜地奪去生命,怎不令其他人特別是為人父母者低迴悲傷呢?

激烈手段傷害更大
我們很明白,由於工作及生活上的急劇轉變,大城市中的家庭變得比以前脆弱,家庭成員的感情特別是夫婦的感情比以前更不穩定,更容易出現波折。但是再糾結的感情,再波折的關係都不必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更不應導致殺害無辜子女的慘劇,因為即使採取這樣非理性的激烈手段,也不會把波折糾結的關係扭轉過來,反而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更多的波折,這有甚麼需要呢?更何況香港的社會服務雖然未必比得上西方發達國家,但不同的服務機構包括社會福利署都有各種各樣的輔導服務,協助家庭及夫婦解決問題、紓解感情、關係上的糾結,怎麼不好好利用這些服務而要把自己以至子女帶上絕路呢?
當然,假若有人堅持以暴力解決家庭問題、以暴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身上,那再好的社會服務或輔導恐怕也無能為力,因為這樣的人根本不會求助,也不會承認本身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負責提供家庭輔導服務的機構有需要加強有關家庭暴力的了解,特別是加強關注那些經常出現家庭暴力的求助個案,向受害的配偶及子女提供更多幫助及支援,包括讓他們較容易跟使用暴力的成員分隔開,避免暴力不斷升級,釀成不可收拾的情況。正如美國家庭暴力審議諮詢委員會(DomesticViolenceCouncilAdvisoryBoard)成員貝克(GavindeBecker)指出,外人或社工的干預有可能喚醒「施暴者」的良知,令他們要面對自己對至親「施以暴力」的現實,這對制止他們再犯是有幫助的。我們希望往後社會服務機構能更積極、更重點的針對出現暴力的求助家庭,能及早發現暴力警號,盡量減少悲劇出現的機會。應該看到,可怕的家庭暴力事件很少是突然偶發的,反而是不斷重複使用暴力的最後結局。

殺子行為難以原諒
我們一直相信,父母是子女的避風港、是子女夢魘中的援手、是他們在大海中的浮泡;可在昨天那樣的慘劇中,當父親的不僅不是子女夢魘中的援手,反而成為把子女推向絕路的「殺手」,這實在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是難以原諒及理解的!
(圖)慈雲山發生滅門案,社會服務機構往後應更積極協助暴力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