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影農村 - 陶傑

蘋果日報 2006/04/25 00:00


中國大導演返璞歸真,重新回到農村找尋一點點自我。
這一次沒有動用當紅的明星,只有一個滿臉皺紋已如木刻的高倉健。其他一概就地取材––翻譯演翻譯、村民演村民––而且用真名演出,很有紀錄片的風格。
其中有一個叫邱林的農民,飾演鄉村導遊,一張蠟黃臉,尖嘴癟腮,兩隻哨牙間一條黑縫,手指甲鑲着一圈黑邊,笑起來賊忒兮兮,好像你向他買一打雞蛋,他會給你一排碳酸鈣蛋殼樹脂蛋黃的東西。
也不顧得中國糞青的喊打喊殺了,電影主題,非常的親日,農民邱林是個老好人,會說幾句日語,有些沾沾自喜,但在要緊關頭,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而是老老實實地用筆記下來,再請教真正的翻譯,沒有誤事。他一不偷騙,二還深明大義,日本客人重酬拜託他,事情告吹,他曉得無功不受祿,原銀奉還––把章子怡和鞏俐在《藝伎回憶錄》裏丟掉的民族氣節,在高倉健面前揀了回來。不過這種品格,在大陸的官場和商場,是不可能的事,導演很狡猾地為自己的國家粉飾包裝,這一點,是在一個險惡而複雜的江湖一套絕活本領,可以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藝術總指揮,就像張大千生前的名言:藝術這回事,光有藝不成,還要有術。藝而有謀,這一套,許多創作人不及當事人功架之深。
冷傲的高倉健和瑣陋的邱林,扛着一把道具刀,形同關公和周倉,這是導演的畫面語言,活靈活現點出題目「千里走單騎」;而且,把一段儒家老生常談的「兄弟義」改成普世認同的「父子情」,就憑這一點,導演的名字仍值回票價。
因為他最值錢的地方,其實仍是對中國農村的包裝:黑磚瓦屋、一字長蛇的筵席、村民扯着嗓子高喊土話、叮叮匡匡亂響的儺戲、赭紅色的奇詭石林,還有純良憨實的農民,一切都充滿樸拙的質感,中國愈落後,女主角穿得愈土氣,愈有人情味,電影愈感人。將來中國真的「現代化」了,農民都轉型為城市勞工,就沒有了中國電影。中國農村的美學,這位先生的鏡頭最會捕捉一縷鮮紅的靈魂。
對了,就是拍給西方人看的,有什麼不妥嗎?落後就是現代,有時醜即是美,驀然回首,真正的中國原來永遠在一片山水之間,上海浦東的摩天大廈,北京的千年蛋劇院,通通都不算,這一點點禪悟,在看這位大導演的產品時,往往就是令人感極淚下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