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要確保經濟得以健康發展,某些重點工業應該獲得政府的支持及保護。理由非常簡單,若果無利可圖,還有誰會繼續投資該個行業呢?另外,保護部份工業的最大考慮,就是希望該行業的短期虧損,長遠會由其他利益所填補,即俗語所說的「蝕頭賺尾」,例如大多數地區辦學都是會持續出現虧損的,為甚麼政府還要堅持花大量資源於辦學呢?目的當然很易明白,就是社會可以從其他方面得到好處,若果政府只是為眼前利益着想,令普遍的教育水平下降,又何來經濟發展呢?
其實筆者認為現時經濟低迷,過份地開放本地工業,並引入競爭的做法是極不智的,有部份人士以為市場上多了供應商,在激烈競爭下便可以令到市民得益,筆者可以說,這種看法流於表面,這種假設只有在其他因素不變下(例如供應商會繼續增加投資以改善產品質素,又或者經濟狀況沒有變動),才會有效。不過,以香港一個小小的經濟體系來說,大規模開放市場所產生的嚴重問題,是任何一個經濟環節都會受到影響的。
就以開放本港電訊業為例,由於政府不再為香港電訊發出獨家牌照,在新競爭者出現下,電訊供應商的盈利下降,雖然早期電訊商為了爭取客戶,都會大力投資新設施,但在盈利日漸收縮下,在電訊行業的投資金額亦見下滑,最終令其他輔助性行業失去依靠。在本例子中,用戶在支出的確是減省不少,似乎是最大的得益者,但對於整體的社會利益及經濟發展來說,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