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資訊混亂令市民無所適從 - 盧峯

蘋果日報 2002/03/21 00:00


經過整整兩天的「尋找遊戲」後,公眾還是不知道香港市面上有多少食品含有致癌的代糖成分。
誰都知道,在發生食物安全事故時,政府官員及衞生當局首要的責任是向公眾講清楚、說明白,向公眾提供清晰可靠的訊息,讓他們知道有關食物的風險,懂得如何避免購買及進食有問題食物。只可惜,食環署在這兩天的表現不僅不合乎這樣的基本要求、不僅沒有盡這樣的責任,反而不斷發放有問題或含糊不清的訊息,讓公眾、商戶、入口商無所適從;像這樣的表現實在失職失責,令人非常失望。

部分根本不用回收
首先應該看到,食環署官員是在星期二宣布有五種食品懷疑含有禁用的致癌代糖成分,需要回收。但實際的情況是,公布的食品中有一些並沒有含代糖成分,根本不用回收,這不是引起不必要的混亂嗎?
更可怕的是,不少沒有列入回收名單的食品卻證實或懷疑含有禁用的代糖成分,而且數目及種類不斷轉變。到昨天晚上,食環署便再宣布共有十四種食品必須回收,另外有一些食品則自願回收,有關官員更說,數目還可能有變動。像這樣混亂的資訊、這樣前後矛盾的訊息,怎不令到公眾、商戶、入口商們無所適從呢?事實上,經過整整兩天的「尋找遊戲」後,公眾還是不知道香港市面上有多少食品含有致癌的代糖成分、有多少食品需要回收?像這樣的情況怎不令人失望呢?
無疑,以香港這樣一個小地方,以食環署有限的資源,是不可能對所有入口食品作預檢的,故此不可能完全防止出現食品安全事故。但我們認為,食環署作為進口食物的守門人,至少該知道不同國家對食品安全有不同規定,並對當中的差異特別留心。
早知日本並未禁用
譬如說食環署該早知日本並沒有禁用「甜菊糖 (圖)回收懷疑含致癌代糖成分食品的資訊混亂,令市民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