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經濟疲困 港股低沉

蘋果日報 2002/01/21 00:00


董建華拒絕開賭、賭波合法化「議而不決」、又不敢加稅或開徵新稅,外滙基金投資回報認真麻麻(只得70億),發債券亦非考慮之列,然則,要應付龐大財赤,阿松尚有何妙計?相信只能繼續動用儲備。
正如阿松所說,阿根廷因債務危機而拖垮聯滙制,高財赤若持續,假以時日,必對港滙產生衝擊。目前香港的經濟狀況,確陷入危難之中,但管治者似乎一籌莫展,令人擔心。
香港短期的最大希望,是美國經濟能見底回甦,再發揮火車頭威力,帶動全球走出困境。但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最近表示,雖然經濟有向好徵兆,不過在復甦過程中,短期內仍有風險,撇開安隆(ENRON)醜聞對美國政經的影響,單是格老發出的警告,已足以令美股逆轉,反覆向下。此外,美國各大企業宣布第四季業績,大多乏善足陳,微軟及IBM兩大大藍籌,更對短期前景看淡,因此納指亦告下滑。

處境較美國惡劣
美股形勢不妙,主要是自去年9月21日大幅回升以來,基金及投資者的注意力,再次轉到公司盈利方面,如果上半年公司盈利無力大幅回升,則以目前的平均P/E計,美股仍然昂貴,因此沽壓不斷增強。
美股不振,港股難以獨善其身,以基本經濟狀況看,香港比美國差得遠。失業率高企6.1%,且繼續惡化,意味受薪階層失業威脅未除,同時收入肯定下降。連續38個月的通縮勢頭仍會持續,對本港股市及樓市亦為利淡因素。
近日大地產開盤,提供之優惠條款,便是深明在通縮年代,資產價格只有向下而無力提升,所以即使仍能去貨,但頂多是「旺市不旺價」。
港股的情形一樣,雖然恢復「百輪齊放」,對部分藍籌股有刺激作用,但萬變不離其宗,決定股價升降,基本上仍以盈利為主,經濟疲困如斯,以銀行及地產為骨幹的港股,又好得去哪裏?
巫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