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創回歸後新高
六四遊行民主心不息
【本報訊】由人大釋法否決雙普選,到三位名嘴相繼「封咪」,一股政治低氣壓令港人透不過氣來,卻激起更多人藉六四事件十五周年紀念上街表達不滿,悶熱天氣無阻五千六百位市民參與六四大遊行,人數更是回歸以來最多的一次。有學者指遊行人數創新高,因市民在近日連串的政治打壓下積累不滿,殷切期待表達意見的機會,由此估計7.1大遊行人數可能高達二十萬。 記者:何文雯、陳沛敏、羅偉光
由支聯會昨日舉辦的紀念「六四」十五周年「愛國民主大遊行」,大會說有五千六百人參與,比去年的二千五百人多出超過一倍,遊行隊伍下午三時十五分由維園起步,約五時半抵達中環政府總部,沿途高叫平反六四等口號及高唱民運歌曲,早前主辦單位一直擔心會有人借機搞事,昨日支聯會派出的糾察和警方嚴密戒備,令活動和平進行。最後整個遊行於下午六時十五分正式結束,群眾和平散去。
主題加入「還政於民」
由去年開始,香港的六四大遊行已經變得有點不一樣了,除了「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等訴求外,「反對23條立法」成為去年的新口號,今年的主題則加入「還政於民」,不少遊行人士熱烈地高喊此口號。更有不少以往沒有參與的市民,表明是因為對香港的民主進程和近來的名嘴「封咪」事件不滿而加入遊行隊伍,也有市民舉起自製橫額「悲哀香港 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 名存實亡」。
遊行人士有老有少拖男帶女,有市民在路旁向遊行隊伍鼓掌,更有人中途加入,抵達政府總部後,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宣讀遊行聲明,指在「長征的路上」已經邁進了十五年,道路仍然漫長、崎嶇,回歸後香港已是中國一部份,聲明堅稱「中國的民主運動,必然包括香港的民主運動」,所以支聯會支持和參與香港的民主運動是「理所當然、義不容辭」。
司徒華以「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形容近來的政治低氣壓,他指遊行人士數目之多,不止是因為悼念六四死難者,「亦係對最近侵犯言論自由嘅事,作出強烈抗議!」他表示,人數創新高顯示市民感受到社會自由收窄,也是對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失去信心,他預計本星期五的六四燭光集會參與人數,一定會比去年的四萬五千人多。
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表示,該會在遊行路線上四個地點派人進行統計,起步時人數已超過四千人,行至銅鑼灣三越百貨時約有六千人,因此估算有五千六百人參與了遊行。警方其後表示,遊行隊伍出發時有三千多人。
警務處處長李明逵昨晚表示,六四大遊行過程暢順,他希望六四燭光集會及7.1大遊行均能和平、有秩序地進行。
霍英東基金會顧問何銘思和全國政協劉迺強則批評支聯會舉行紀念六四活動,何銘思指「成日搞政治鬥爭,你可以結束一黨專政咩?你要邊個去代替共產黨?代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劉迺強指,不少民主黨核心成員屬支聯會,質疑他們是為選舉鋪路。
身兼民主黨成員的司徒華反駁稱,指何銘思八九年是唯一公開登報退黨的共產黨黨員,「你問一問佢,當時點解要退黨?」他又指為選舉鋪路並無不妥,因為平反六四是人心所向。
巿民珍惜民主自由
中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出,多位名嘴「封咪」前,均呼籲市民緊記6.4、7.1和9.12三個日子,雖然不包括昨日的遊行,但不少市民仍覺得有機會就要上街,而且主辦單位將訴求擴闊,不只限於十五年前的六四事件,也加入「還政於民」這個港人普遍支持的民主訴求,吸引更多人加入。
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認為,六四遊行因矛頭直指中央,性質敏感,但人數仍打破回歸以來的紀錄,顯示市民愈來愈珍惜民主和自由,他估計,六四燭光集會人數會比遊行多,而到了7.1大遊行,沒有了與中央政府正面對抗的敏感因素,參與人數會更多,可能達二十萬人,因為今年元旦大遊行時仍未出現人大釋法等事件也有十萬人上街。
今年六四遊行人士中,小孩穿着的衣服也寫上要求言論、新聞及資訊自由。
馬泉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