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三百是為合理?

蘋果日報 2003/07/26 00:00


香港政策透視主席
邵家臻
若果被騙是無可避免的話,或許高明一點的謊話會令人感到舒服一點,因為低劣的謊話就是雙重侮辱。既然已經受騙,還要聽那些「希望回饋社會,協助青少年就業,學員是試工性質,公司需要安排人手培訓學員,會視乎學員表現考慮會否轉聘為長工……」等偽道德、偽使命的廢話,簡直被對方看作低智。

能一眼看穿的剝削
例如那些所謂有使命感的機構總要人相信,給三百元月薪提供試工職位,這些都是正常的。就是那類跌破底線的離譜崗位:提供四百八十個試工職位,工作性質以侍應、雜務及水吧等工作為主,實習期一個月,學員每日工作八小時,一星期工作五天,沙嗲王集團會給予每名學員每月三百元的車費津貼及工作時間內供應每日兩餐都好,集團仍是合理的。
我憤怒的是,甚麼叫合理?為甚麼集團的舉動這麼容易就可以合理?為甚麼一眼便能看穿的低級、離譜的剝削劣行,仍被認為合理?是政府及國家機器的迷惑成功,讓人們真的相信「有工做好過無工做」、「有津貼好過無津貼」,任何試工計劃必先認定為「良好僱主」、「高尚情操」的理性、善良基礎,並以此來為無良拙行開脫?是我們無法接受「集團」其實是個瘋子,寧願重蹈「國王的新衣」的故事一遍兩遍無數遍?還是因為是涉及青年社群的緣故,我們特別對青年有偏見,以致可以容忍「集團」對青年這種殘忍的「試煉」?是因為我們個個都是家長主義者,總希望青年人在火煉的牢籠裏出死入生?抑或是讓青年人幾番折騰,來讓同樣失業的其他年齡組群心裏舒懷,少點投訴?

社會為甚麼無聲?
當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慨歎香港雙失青年出現的十個個人理由的時候,卻又偏偏視三百元一個月的津貼為合理、自然,可以諒解,甚至協助推廣、招募、督導、維持現狀,我想這種對青少年失業的關懷和介入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青年服務機構的共謀、勞工署的沉默、勞工組織的無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