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需求仍弱 阻礙復甦

蘋果日報 2002/01/21 00:00


過度憧憬「新經濟」概念會帶來無限財富,誘發過度商業投資,一旦夢想幻滅,庫存堆積如山乃必然之結果,積存的原料、半製成品或貨品若未能盡快「散掉」,必定影響資金流轉,聯儲局有見及此,當機立斷連番減息,希望可紓緩企業資金成本壓力,讓企業有足夠時間作出調整和部署,以較低廉的價錢「去貨」,配合零售商各出奇謀促銷,利用低息及大折扣為餌,覷準「執輸行頭」及「先使未來錢」之德性,美國商業庫存在去年第4季確出現急跌紀錄。根據JP摩根資料顯示,去年第4季商業庫存下跌總值高達1,250億美元(約9,750億港元),約佔GDP的1.25%,足見美國消費者之胃納。

製造業似見底
然而庫存下降並未為製造業帶來絲毫喜訊,根據JP摩根另一份報告指出,2001年美國製造業生產下降6%,日本則下跌15%,反映自科網股泡沫爆破後,無數財富被蒸發掉,導致投資停頓,需求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首當其衝的製造業又怎能不叫苦連天?
近日發表的經濟數據顯示,製造業似有見底回升迹象,難怪惹來不少分析家預期經濟或會在短期內復甦,可是倚賴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美國,在股市搖搖欲墜、裁員聲仍不絕於耳的環境下,光靠低息並不足以刺激需求,更何況,消費在經濟衰退期間仍然偏低,根本違背復甦應具備的原則之一,欠缺這個條件配合,過早輕言復甦,又是否不切實際?
投資不前、失業率高企、公司盈利倒退、破產個案增加、股市市盈率偏高,在如此脆弱的情況下,格老早前強調存在「風險」的憂慮若無根無據,豈不流於與發表「想窮都難」或「捉魚」言論者之列?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