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蘋論:魚場也是假的!怎麼辦? - 盧峯

蘋果日報 2005/09/01 00:00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及商人狄娜女士最近在一個有關當代中國發展的節目中談到內地的一些社會現象,包括假貨、劣貨充斥的問題;她說,內地老百姓都在批評內地只有假貨才是真正假的,其他貨品大都真假難辨。誰知道原來內地不僅貨品是假的,內地政府部門、內地官方機構提供的資料、提供的材料同樣是假的,這實在今人瞠目結舌、震驚不已。
可不是麼!內地部門在星期一向特區政府提供了一份十八個註冊魚場的名單,表明這些魚場可以向香港供應淡水魚。然而在傳媒查證後卻發覺這些魚場中至少有一個沒有養殖淡水魚,另一個魚場則早已被填平;另外還有一些魚場連聯絡電話也是不正確的,又或是電話已更改根本聯絡不上。換言之,這份所謂合格魚場名單、這份由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核實的名單的資料根本大部份是假的、大部份是失實的。內地部門這種隨意向特區政府、隨意向外界發布假資料的做法,不是比不法商人出售假貨、出售偽冒貨品更可怕、更可惡嗎?而且國家質檢總局本身的工作就是要確保內地生產、出售、出口的貨品合乎各項質檢標準、確保內地的產品是真材實料的;誰知道由國家質檢總局核實的資料、核實的名單卻充滿「水份」、充滿弄虛作假的情況,這怎不讓人對內地質檢機構、質檢水平大失信心呢?
也許,內地各省市及各部門希望盡快解決問題、盡快讓內地淡水魚供應香港;但是這份註冊魚場名單是涉及食物安全、涉及港人健康的重要資料,內地當局怎麼連最起碼的查證、最起碼的核實工作也不做好,任由名單出現各種錯漏、各種失實的資訊呢?像這樣草率馬虎的態度怎可能迅速恢復港人食用淡水魚的信心、怎能恢復市場的正常運作呢?
當然,內地當局提供失實資料、提供虛假資料固然可惡,特區政府同樣是責無旁貸的。要知道特區政府是食品安全的把關人、是市民健康的把關人,特區政府的官員在收到魚場資料後連最起碼的核實程序也沒有做、連搖個電話核實一下魚場的基本資料也不做就向外公布、就以為事情已解決。像這種輕率馬虎的態度,怎麼能做好食物安全的監管工作、怎麼能令市民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