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對特區政府的一些期望

蘋果日報 2002/07/04 00:00


特區政府新領導班子已正式登台,市民在無可選擇下,只有接受「董家班」管治五年。雖然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這群政治新貴不存厚望,但人始終期望明天會更好。以下是筆者對特區政府未來五年施政的一點期望。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一)盡早解除聯繫滙率
造成今日香港經濟不振,失業通縮情況嚴重的主要因素是聯繫滙率。倘若繼續讓本地樓價、工資和物資繼續慢慢調整,恐怕還有漫長的調整期,社會分裂將日趨嚴重。既然最近中央已清楚表示聯滙屬特區政府事務,政府金融部門實應盡早制訂政策,並選擇適合時機解除聯滙。

(二)抽身退出房屋市場
首屆特首的最大「德政」便是做到人人有屋住,兼且買得起樓(至少可以選購公屋)。但隨之產生負資產問題,以及大量空置單位等人認領。
特區政府首先要承認負資產及空置情況嚴重,不要再以虛假數字誤導市民。更要努力重建市民置業信心,承諾會抽身退出房屋市場,不再負責興建及出售房屋,只透過土地儲備表的勾地政策調控樓宇供應。

(三)讓教育政策鬆鬆綁
教育改革的失敗主因是政府事事關心,事事要管,以致家長失去選擇、老師疲於奔命、學生無人關心。教育官員要承認不是所有人都是精英,「因材施教」比「有教無類」更重要;政府提供教育機會讓學生努力爭取,遠勝於現時的平均(或平庸)主義。
快快取消六成學生可讀專上的目標,盡快降低師生比率,不要再將寶貴資源藥石亂投和平均分配,以免最終一事無成。
(四)私人參與醫療融資
在經費有限、需求無盡的形勢下,政府不能再容讓公營醫療部門不斷擴大,以免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的情況持續。醫療融資計劃已一拖再拖,五年過去,前景仍一片空白。
一個理想的融資方案,必須讓個人、私營醫療及保險公司有機會參與,避免醫管局無限擴張。透過給予病人多些選擇、充份利用現有空置的私營醫療設施,並且藉私人保險計劃分攤風險,才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五)制訂人口政策
早於五年前,已有不少經濟學者指出香港急需制訂人口政策,以配合香港和內地的經濟發展,及兩地人口交流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很明顯,現時香港人力資源錯配的情況十分嚴重。加上各項社會服務和福利制度沒有隨經濟和社會環境轉變而作出修訂,以致大量內地和本地人口選擇留港生活和工作。
特區政府實應積極爭取新移民審批權,進一步消除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障礙;透過兩地互惠互補,充份發揮各自優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編按:本報將一連兩日刊出林本利教授對第二屆特區政府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