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前路茫茫 後有追兵
港專才力保上海飯碗

蘋果日報 2002/05/03 00:00


正當上海浦東的企業向本港專才招手之際,早年受聘於跨國公司、長駐上海開拓內地市場的一批本港管理人,現時卻受到日趨成熟的上海精英挑戰,不僅身價不斷回落,飯碗更可能隨時不保。面對殘酷的人才競賽,這批對中國改革開放立下不少汗馬功勞的香港人,沒有輸掉鬥心,他們誓言會好好打一場身價和飯碗保衞戰。長江後浪推前浪,上一批北上港人的艱辛故事,值得現時準備北上求職者借鑑。 北上雜誌組
周日晚上,香港瑞安集團有份開發的上海新天地消閒點,人聲鼎沸。六年前開始駐上海的港人李先生,混在各國商旅、年輕上海白領和駐滬港人的把酒言歡聲中,呷着手中的美國汽水說,「看不清」自己在上海的發展前景。
一九九七年,有本港大學學位和多年中國貿易經驗的李先生拉着行李北上,出任一家跨國公司的營業部高職,主攻內地市場。這六年上海出現跳躍式發展之際,李先生在上海的遭遇也經歷巨變。

內地人學成歸來搶職位
受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餘震影響,在中國的外資公司大力推行本地化政策,不斷以當地員工取代外派員工,李先生當時也差點飯碗不保。幸好在被炒前,他把握機會轉到另一家跨國公司,主力行銷但兼顧較難被上海人取代的市務工作。上海這一口飯保住了,但待遇卻明顯較前差,房屋津貼大幅減半,公費返港探親次數由每年兩次減至一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着全球經濟復甦放緩,企業緊縮開支,現時在跨國公司以合約形式受聘的李先生,又開始擔心公司會否跟他續約,心情忐忑不安。眼前的飯碗隨時可能有變,李先生估計,外面的人力市場情況更糟。「大公司新開職位愈來愈少;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型公司雖說會湧現,但我聽說,這些公司寧願聘請一些在外國讀完書的內地人,也不願請香港人,貪其不用提供房屋津貼。」

勤工作盡所長力抗逆流
面對前路的困局,李先生深明「驚都無謂」,他決定善用自己的國際經驗,克盡己職,希望令外資公司老闆覺得他物有所值。「外派員工的責任有三:一是達到上級指定的營銷目標;二是培訓當地員工;三是完善公司制度。」而「香港人有與不同國籍人士合作和在不同國家公司工作的經驗,這方面明顯較內地人優勝。」
因此,他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星期至少有兩、三天馬不停蹄出差見客,一於努力工作,發揮所長,力抗被上海下屬淘汰的命運。

中國發展港人功不可沒
繁盛的南京西路上,港商開發的商廈、商場林立,坐在美國和台灣商人合力發展的連鎖咖啡店內,年輕的董先生認真地說:「中國有今天的發展,香港人過去十多二十年真是功不可沒!」「今時今日(上海)許多發展,或者商業運作模式和工作方式,都是香港人帶來的。」「我不敢說香港人功勞很大,但若過去二十多年沒有香港人返內地工作,中國沒有今時今日!」
江山代有才人出,港人在上海曾叱咤一時,目前身價卻江河日下。上月才被公司調往上海開拓華東市場的董先生不得不承認,香港人在上海的待遇愈來愈差,在上海的機會也愈來愈少,相信隨着上海人才逐步成熟,許多香港人也無可奈何地要離開。「香港人被炒後,通常有兩條出路,一是留在上海待聘,二是自己搞生意。」
於九十年代初在本地大學畢業的董先生,長駐上海前,曾派駐廣州工作。他月前決定暫別香港的家人、女友,隻身遠赴競爭激烈的上海,原因是除上海外,「沒有更好選擇」。「我這條是China命,已經很難返轉頭了。」「以前以為在中國工作了幾年,可以返回香港。現在,香港扮演中國總部的角色漸漸褪色,職位也愈開愈少」。

憑識見重誠信拼搏立足
前路茫茫,後有追兵,董先生卻深信,憑着港人的豐富識見,千金不換的誠信,香港人仍有能力與薪金愈來愈高的上海人爭一日之長短。
「我們的英文勝過他們,但普通話卻及不上他們流利;但我們的廣東話比他們好,若你懂上海話,自然更好。香港人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的誠信。我們長大的環境,某程度上會令我們覺得這東西(誠信)比錢更重要……可能對於別人(指一部份內地人),有人給予幾萬或幾十萬元,就會說『得啦得啦,我幫你搞掂佢!』我想──我不是要擦香港人的鞋,對香港人來說,幾十萬元也不會動心啊……」
董先生斬釘截鐵地說:「上得嚟嗰班香港人,好多都係有個心去博,如果唔係又點會有咁多人單身,或者難聽啲講,拋妻棄子……」。
前路艱辛,北上港人,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