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已說過,投資市場參與者大致可以分為3大類,這3種參與者以筆者的角度來看同樣重要,投資者除了可以根據哪類參與者入市,估計大市發展方向外,他們更會在投資市場上為其他投資者擔任提供流通量的角色。
這幾種投資者之中,以套戥者的身份最為神秘,亦是最為散戶所誤解,主要原因是散戶習慣性地只會持有單一項目,希望在證券價格上升時,從中賺取差價;但套戥活動要同時涉及多個交易,所能賺取的最大利潤只局限於錯價的闊度,所以較少散戶會接受這種投資策略。
指數套戥成本較高
其實,如筆者上周所說,套戥者只是在市場上找尋錯價(Miss-pricing)的機會,在同一種證券或多隻相同走勢的衍生證券中,同時進行「沽高買低」後,持有該組合直至錯價被消除後,便可進行平倉而穩賺差額,因此套戥活動並非散戶投資者所想般困難。
現時在市場上進行套戥的主流及最有效的方法,仍然要算是買賣指數期貨及現貨指數,由於現貨指數與指數期貨之走勢非常相似,所以理論上只要兩個價格上現差價,投資者都可以即時進行套戥。筆者在大學年代亦有做過現貨指數及指數期貨套戥的研究,發覺當中所能產生的盈利其實不薄,尤其是在較為波動的快速市場中,不過最大問題是當投資者要利用33隻現貨組合來模擬出恒生指數走勢時,成本會非常之高以及會有一定的困難。
近年亦有非常多的投資者開始採用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利用非完全對沖的方法進行套戥,原理是投資者只找出過往走勢相同的股份,沽出股價過高股份,同時買入股價過低的股份,例如和黃(013)與長實(001)的股價走勢一向都是相同的,假如和黃股價由於某種原因突然下跌,但長實股價則上升,令到兩股之間的差價擴闊,如投資者相信這個只是短暫現象,便可以買入和黃及沽出長實,待兩隻股份之間的差價收窄,便可以賺取因錯價而令差價擴闊之利潤。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