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債遺禍未來
自稱「債券局長」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在他的猴年工作展現中特別指出,政府將會在新的一年主力推動發行政府債券。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去年底預算案諮詢中亦已經表明,政府會積極研究發行債券以供額外收入紓緩財政赤字,以免破壞香港簡單稅制的基礎。言下之意,要達到○八至○九年度滅赤,除了發債之外就無其他可行辦法。但政府發債後遺症極多,最終更會為香港帶來更長遠的禍害。
自八十年代起,政府架構不斷膨脹,早已埋下財赤的禍根,只是遺禍在今天才反映出來。由於賣地收入在九七年前一直補貼政府開支,龐大開支才未有即時直接造成財政壓力。加上當時本地民主化進程尚在萌芽階段,對行政機關的制衡有限,造就當時官僚的毫無節制,以及各種堂而皇之的藉口去擴展政府的版圖,政府的有形之手亦在不知不覺間深入了市民生活的各個範疇,暗中形成現時這個尾大不掉的包袱。
過去香港地產市場發展畸形,以及現時面對的財赤困局,都拜這種毫無節制的理財思維所賜。
去年政府一年的營運赤字高達七百八十億。根據官方估計,政府必須將營運收入由現時的一千五百五十億,大幅提高四百五十億至二千億,而同時將經常性營運開支縮減一百八十億,方能有望在○八至○九年度達至平衡預算。
近年來多項削減公共開支的建議,均遭到社會各界強烈反對。公共開支一向易放難收,開徵新稅項更是政治上最艱難的任務。要從關係錯綜複雜的既得利益者身上縮減開支,現在這個弱勢政府已經毫無把握,要在這個時刻開徵新稅項無疑是政治自殺行為。
發債是政府一個達到滅赤這個表面政治目標的捷徑。由於發債不是徵稅,受到立法會的制約相對較少,對現時這個弱勢政府的短期來說,不但是一個捷徑,更加是一個政治上捨難取易的方法。
香港人曾經以為,賣地收入是一隻永遠生金蛋的神鵝。歷史已經證明了,無論庫房有多充裕,收入如何得來輕易,最終都會有完結的一天。再者,環顧世界各國的經驗,政府發債變成另一個公共財務黑洞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少國家要以不繼發債來償還利息。最終政府會因大量發債導致資源失調錯配,令資金從市場抽走,大大減少投資。
香港人都應該警覺到,問題的核心是毫無節制的理財思維,政府發債只是未來的另一個計時炸彈。
要徹底解決財赤問題,必須從問題核心着手。政府應堅守積極不干預精神,訂下時間表將過往具有市場價值的項目私有化,讓自由市場去吸納過去所形成的龐大包袱,並且提供額外收入滅赤,最終回復至真正的小政府。
……………………………………………………
作者熱愛自由市場,現從事公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