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件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大事,新聞館都着墨不多。在一樓展館,六七暴動、六四及佔中等都僅在大事年表中以簡單幾句輕輕帶過,沒有羅列當年各傳媒如何報道事件。雖然館方在二樓展廳,有為六七暴動、六四事件及佔領中環等十宗由市民選出的新聞大事拍攝各長約三分鐘的短片,不過內容以資深傳媒人憶述當年採訪回憶為主,未有提供各歷史大事的背景資料。
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開幕禮時表示,香港新聞博覽館是亞洲首座以新聞為主題的博物館,凸顯了香港對新聞業發展及傳承的重視。林鄭月娥自稱在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熱心保育香港舊建築,認為它們不應只成為市民的集體回憶,應為它們注入新使命,必列箒士街街市史蹟正是其中之一,對古蹟終能重新開放給公眾參觀,感到興奮。
林鄭又引用已故《明報》創辦人金庸一句「評論可以自由,事實必須神聖」,寄語新聞工作者繼續「求真求善」。當記者問她港府拒絕外國記者協會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入境,會否破壞香港新聞自由時,她未有回應。
博覽館位處必列者士街二號,其前身除為必列箒士街街市外,亦曾是美國公理會佈道所,孫中山當年便在此領洗。負責將街市活化成博覽館的「新聞教育基金」,其委員名單除有星島報業集團行政總裁蕭世和外,基金主席是獲林鄭頒授銀紫荊星章的商台主席特別顧問陳淑薇。博覽館目前只供團體預約參觀,預料12月底方會正式開放予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