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的劉延東,趁佛指舍利及其他國寶到港展覽,來港主持其事,交朋結友,展開她的統戰工作。
劉延東是一位女士,女士而當統戰部長,少見;部長而風華照人,少見。她所到之處,贏得讚歎之聲,是有道理的。她針對香港目前的政治氣候,提出了「家和萬事興」的號召,可謂對症下藥。她的統戰語言很得人心,使人感到中央的一團和氣。
她的訪問已經結束,並交出了一份完善的卷子,但完善之中,卻也有一大敗筆,是她沒有在日程表上,安排對民主派議員的會見。二十三名議員中,只有一個余若薇受到邀請;而另一位卻是《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成員梁家傑,他不是議員。民主派被排斥了,為甚麼?
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解釋,這並不是表示「非敵即友」。這有些顛倒,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並非「非友即敵」非以民主派為敵吧。
劉延東被問到這件事情時的解釋是,這一次行程緊密,安排不上。這實在是託詞。再緊密,也不會抽不出時間。減少一兩個非必要的節目也就可以了,減少會見一兩個左派人士也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恐怕是她做不得主的。未必是她不願見民主派的人,很可能是中央更高層有意見要藉此表現一下對民主派的冷淡,沒有替她安排。這會見的節目料想是更高層決定的,交給她執行,排除民主派。
何以要這樣?人們看到,自從政改上議程,人大主動釋法,並對○七/○八不進行普選作出決定後,中央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強硬的態度。不等香港要求,中央就採取了主動;不作任何諮詢,中央就作出決定。這有可能是和去年十月的區議會的選舉,民主派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有關。
再追溯到以前,七一的五十萬人大遊行更顯示了市民要求民主的力量,這驚動了中央。在中央看來,民主派動不動就要跑到外國去告洋狀,借外國的力量來推動香港,這不免有虧欠於愛國了。因此在人大之前,先提出要以愛國者治港,掀起了一場愛國論的爭議,以引導選民投票給愛國者的左派,要用愛國與否作為標準,「撥亂反正」。先是愛國,肯定「一國」,再肯定「一國兩制」,以「一國」為主的「兩制」,總之是愛國,總之是強硬!
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之下,是不是對民主派愈來愈看不順眼了呢?冷他們一下又何妨?敲敲他們一下又何妨!這就有人提出了「港獨」或「半港獨」的懷疑論,說是在香港疑有這種「獨」派思想的人,要用這大帽子來壓服那些尖端的異見者。
如果是這樣,這就是連中央部長級的人也反對不了的。劉延東的敗筆其實是中央的一大敗筆!
……………………………………………………
作者為資深報人、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