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白頭山:火山浩劫》災難的隱喻

蘋果日報 2020/01/01 00:00

災難朝鮮白頭山長白山

在《白頭山:火山浩劫》我看見精準——精準的故事節奏(這有賴精準的劇情鋪排),以及精準的人性描寫(這有賴精準的角色設計),構成了精準的娛樂性。這齣災難片卻不只是一齣純粹製造連場特技奇觀的娛樂大片。

撰文:月巴氏

《白頭山:火山浩劫》今日上映

災難之源:位於中朝邊境的白頭山無預警大爆發。

真正的大場面,集中電影頭和尾,不算多(但肯定足夠);大部份時間集中交代來自南韓的拆彈專家河正宇,率領一team人,與北韓間諜李秉憲深入北韓取核彈。
大難當前仲掛住攞核彈?原來這是一個由地質學家馬東石提出的計劃。這名地質學家早就預告白頭山潛在危機,但冇人睬佢,冇癮的他,決定返美國——他是美國公民,明明有個韓國名的他,自我介紹時只會說自己叫Robert。為制止白頭山終極大爆發,Robert想出一個大膽計劃,關鍵是核彈,而剛巧北韓境內還有六枚準備交到美國手上的核彈頭,以實行朝鮮無核化。

南韓專家加北韓間諜加不願承認自己韓國人身份的美國人,這擺明是一個別有用意的安排——除了身份上的對立衝突,還有南韓人心態的投射和側寫。
empty
電影講述為了阻止白頭山火山爆發而努力奮鬥的朝鮮和韓國的人們的故事。
empty
美國公民的馬東石,在片中隱喻南韓和美國的政治角力。
empty
秀智新片中挺着孕肚逃難,或許會成為繼鄭有美《屍殺列車》後的「最強孕婦」。
危機心理展示
災難片中的災難,往往是一種危機心理的集體投射,而成功解決災難,可說是對這種心理的紓緩解救。南韓在千禧後持續拍攝災難片,災難形式多樣化,有怪物有海嘯有病毒有沖天大火災有濃罩首爾的人為毒霧,是一種長年面對危機威脅的心理展示——南韓人除了面對天災,還有北韓政府,而電影正正把災難之源安排在白頭山。白頭山,被視為大韓民族發祥地,自從分裂成南北韓後,南韓人不能再踏足這聖域;總統文在寅在2018年9月,才有幸在金正恩陪同下登上白頭山。按北韓官方說法,白頭山是金氏一家革命發源地,亦是金正恩出生地。
解放心中矛盾
於是電影安排兩個分別來自南北韓的男人,由最初互不信任,到漸漸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甚至不惜犧牲,只為解決一場足以摧毀朝鮮半島的災劫,當現實中依然分南北,這兩個男人卻進行了另一種意義的統一。

他們還要面對美國人的從中作梗。有權干涉南韓政治的美國,在電影中扮演了邪惡的一方(這一點呼應了南韓國內的反美情緒);而邪惡的不只美國,還有吼住核彈頭的中國。白頭山,其實正是長白山,這一組山脈,分隔了中國與朝鮮半島,但究竟是屬於哪一方的領土?

《白頭山:火山浩劫》是一齣災難片,也是一場對現實政治的精準隱喻。而當然,是站在南韓人的觀點立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