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在去年八月一日,新當上問責高官的第一天,即被記者追問公共交通工具的減價問題;一年後,她終於完成了公共交通工具票價可加可減的研究。不過有學者認為,廖秀冬這項「功課」尚未做完,因為至今並無一間公共交通工具機構真正落實減價,市民仍未受惠。
八月一日提交立會
廖秀冬昨日身穿一襲淺黃色套裝,馬不停蹄向傳媒解說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的研究結果。她首次透露,這是特首董建華交給她的任務之一,因為董也覺得公共交通票價偏高,港府應該設法減低市民負擔。她笑說:「呢項工作唔容易做,但應該做」。
她坦言,安排在今年八月一日、上任滿一周年的日子,將諮詢文件提交立法會,「算係(向公眾)交咗一項功課啦!」她又多次強調港府沒有推行的時間表。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表示,「作為局長嘅立場,佢叫做交咗一項功課;但係從市民嘅角度,係想公共交通工具真正落實減價,而且重覺得公共交通工具應該早就減咗價!」
通縮多年票價企硬
他並稱,該局花了一年時間才定出這個機制,反映來自營運者的阻力較想像中大,「客觀上就算想叫港府全資擁有嘅九鐵減價,都唔係咁易!」不過,本港已經歷多年通縮,公共交通工具票價至今仍「企硬」,很難令市民對廖秀冬這份功課感到滿意。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