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回歸開始,香港人便生活在不少數字之中,由鄧小平好一句「五十年不變」開始,彷彿香港人便在盤算九七年後的五十年間,生活將會怎麼過。在各人都在靜待回歸的時候,「八九六四」天安門屠城,令百萬港人自「六七暴動」後再重新思考共產黨政權的真面目。
十五年過去了,香港人從對共產黨的疑惑、憂慮以至「六四屠城」後的憤怒,漸漸平息下來,最近幾年,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指標還遠超於董建華的特區政府,但這種信心,是基於血濃於水的回歸夢之實現,還是逆來順受,甚或是相對於董政權的無能,引起港人對中央政府的虛無反射。這種反射能維持多久,相信要等待中央的智慧舉措與港人的能耐如何角力才能知曉,因為自董政權在位以來,一個又一個簡單但沉重的數字,像魔咒般籠罩着香港,令港人透不過氣來。
「二十三條立法」導致七一上街,五十萬中參與;「一一二三」區選以民主力量將保皇黨擯出議會;繼而是《基本法》四十五條、六十八條的討論,期盼○七?○八能有雙普選,能有真正的港人治港;在爭取普選的遊行中,又鬧出七千六百二十七人的精算數字:中央最近高調參與香港事務:人大釋法、普選無望,再加上直選與功能組別之立法會比例要維持「五十?五十」,這會否激起市民再一次上街,再一次在「九一二」立法會選舉創造奇迹,令立法會民主派過三十席,確實令嚮往民主自由的港人屏息以待。
十五年前,香港人看到袁木那種令人惡心的嘴臉,那一句「只死了二十三條人命」,令不少港人執拾細軟,投奔他鄉,寧做二等公民,亦不能忍受此等冷血的政權。
十五年後,香港人看到那些大財閥狂妄的嘴臉,甚麼「敬酒唔飲飲罰酒」,甚麼「既然不滿,不如離開」,又令不少港人再次思考,香港是否財閥割據,香港人能否容忍那些像粵語長片中,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良家婦女的大財主的輕佻行為?
袁木的冷血,令港人心寒,大財閥的冷酷,卻令港人熱血沸騰。當年的六四事件,源於反貪污、反腐敗,均離不開一個貪財弄權的體制。
十五年後的祖國,不少官員繼續斂財,奸商繼續弄虛作假,製造假貨,遺害同胞。平反六四的深層意義,是教我們除了不要忘記悲痛的屠城歷史外,更不要容忍那些貪官污吏的卑劣行為,那種官商勾結的惡行。當我們連殘殺同胞也能啞忍,難怪那些調戲良家婦女般的輕佻,能在二十一世紀之中,成為商賈主流,每天在強姦民意。平反六四,就是要讓貪官滿天下,錢字當頭的國內文化,重開新天窗,重建新制度。
曾慶紅國家副主席最近開始接見香港各界人士,亦可能包括泛民主派人士,但仍未能接受有支聯會背景的民主派議員,皆因我們還高舉「結束一黨專政」的綱領。這種前設,反映共產政權還未能有真正的反思,繼續以經濟掛帥,以金錢麻醉億萬同胞,容忍打壓不同政見人士。如果中央真的愛人民,就應廣納民意,讓人人平等,享受真正的自由。要民主派等人放棄「結束一黨專政」的綱領,才能溝通,等同要民主派接受屠城的惡行,繼續縱容貪官污吏,阻礙民主的進步。
六四、七一、廿三、四十五、六十八等數字,每一個均代表不同意義,「六四」令中國人心痛欲絕,「廿三」令香港人疑惑、憂慮甚至憤怒,幸好「七一」令港人振奮及驕傲,而「九一二」當然就是代表希望。
將數字的魔咒化成希望的力量,不能依賴屠殺手無寸鐵的同胞還能說謊只有二十三人死亡的政權,亦不能相信由這專權欽點出來的特區政府,應寄託於每一位港人的手上,以民主的力量對抗專權的制度,相信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脫離魔咒,為平反六四,增添希望。
……………………………………………………
作者為支聯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