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大崇洋 - 陶傑

蘋果日報 2009/04/25 00:00


西九文娛區,是百分百的一個崇洋工程。
把歐美的大劇院抄過來,上演甚麼戲?香港的下一代,玩手機短訊,看YouTube的娃娃男軟骨舞短片,巴士阿叔講粗口,一陣嘻鬧煙消雲散。
哪來看西洋歌劇的耐性?但特區政府死要充撐,為了向世界顯示,香港有一批品味高尚的高等華人,像洋人一樣愛穿踢死兔坐包廂,女賓打開一把精緻的檀香扇子,一隻白手套,掩着半邊臉,瞟着台上的杜鳴高。
這是用二百六十億元購買的一種幻覺。「打造」了一座歌劇院,上甚麼戲碼?聽聽成龍的訓斥吧:「今天的中國人,崇洋、崇日,就是不崇中」。香港沒有人看華格納的,建了大劇院,是不是該像成龍穿中山裝彰顯「中國人身份」一樣,愛國當前,優先上演粵劇?
但是,問題又來了。粵劇根本不適宜在西式的大劇院上演。看大戲,就是要在農家的打穀場上搭竹棚,木條櫈子,第一排放一張太妃椅,由廣州警備司令部夫人半卧椅上,後面有兩個妹仔搥骨,一面抽水煙,一面看。
滿地小孩,在觀眾席上捉迷藏。中國戲曲是要在喧嘩之中觀賞的,因為中國的戲劇,不講究製作,音樂唱腔,單線進行,一句戲文:哎吔吔──吔足十分鐘,小孩實在熬不住了,只有離座玩耍,外加小販叫賣龍眼,老太婆買一串,一面吐核渣,一面看,這是看粵劇的生活情趣。
看西洋歌劇,要一本正經,全神貫注。像莫扎特《魔笛》的一場:三個仙女出場,一個女高音,一個中音,一個低音,還有一個男高音演的王子。這樣,台上就有四個聲音了。但還有一個叫巴巴堅奴的捕鳥人,他唱的是男低音。五個男女,一起展嗓子,開彩屏,變成一台五重唱。
這還不夠,然後有三個小天使,乘着一朵祥雲,從天而降。二百年前,《魔笛》上演,在台上已經有了吊威吔和特技。這就形成看歌劇,必須專注而莊重的傳統,必須在一座堂煌的大劇院,畫棟雕樑,寶戲流光,杜比音響,在包廂裏,一隻白手套,提着一把中國檀香小扇,看足全場。
粵劇哪齣戲,有情感沛厚的三重唱?武生的打功夫,也沒有《費加羅婚禮》千軍萬馬的場面。不是指粵劇低一級,不是這個意思,請勿又遊行──只是文化不同,要崇中嘛,對不對?從成龍的話,就看得出西九工程之虛妄。
「愛國」這個問題,你真要一本正經向一群愚昧的愛國者往文化深層研討,他們就啞了,還是打個哈哈好,讀書少的,何止一個功夫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