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格老陷於兩難困局

蘋果日報 2004/05/31 00:00


很早以前我已在本欄指出過,2003年是不尋常的1年,原因是包括債券、股票、房地產和商品等差不多所有資產類別的價格均全面報升。然後我們又看見除了房地產外,所有資產的價格自今年2至3月開始相繼下跌。直至約莫10日之前,除了美元之外,所有資產的價格又有重納升軌的迹象。
出現資產價格差不多同步上升或同步下跌的現象,很大程度是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主舵的貨幣政策所一手造成──美國的貨幣供應增長實在過於氾濫。

銀根過寬 後遺症大
我重提此點,原因是看到美國聯儲局極有可能在未來的日子中,繼續讓貨幣供應以幾何倍數膨脹(以年率計,美國在過去2周的貨幣增長年率均高達30%),以及把美國息率控制在遠低於通脹的水平。不過,聯儲局大印鈔票的後果,不但會導致美元大幅貶值,最終亦會造成通脹高企的局面,以致利率在日後被大幅推高。
實際上,從附圖中不難看到,聯邦基金利率目前正處於1厘的46年新低,但若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和近期的通脹數字衡量,聯邦基金利率起碼要處於3至4厘才算較為合理。因此我認為,格林斯潘與他的貨幣政策均已走入死胡同中。即使格老堅持拒不加息,市場亦會為其代箸──通脹會忽爾加速飆升,並把債券價格和美元滙價壓低;相反,若格老向現實低頭而容許息率上升,則股價和房地產價格會因加息而出現顯著調整,間接對消費造成負面打擊,反而債券價格和美元滙價則有鹹魚翻生的機會。

通脹惡化 利率趨升
簡而言之,我重提上述觀點的目的是想指出,在2004年,我們將可以看到各類資產價開始呈現分道揚鑣的走勢──可能是美債和美元繼續尋底,而美股和商品價格有較佳表現;也可能是美元和美債轉趨穩定,而美股和商品價格則回復疲態。
以今日美國息率之低,很難相信聯儲局繼續大舉注入流動資金,仍足以帶動全球股票和商品市場攀上新的高峯,尤其是市場已開始另有想法,大家的共識是,格林斯潘所採用的不負責任貨幣政策,長線而言必定會導致通脹在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惡化,促使利率急升。
肯定的是,市場有一批春江鴨並不那麼悲觀,因為他們早已洞燭先機,在2004年頭4個月狠狠地拋售了總值超過140億美元的股票,相比起去年同一段時間所沽售的約40億美元,可謂差天共地。而這些消息靈通人士(insider)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根據自1971年才開始進行統計的春江鴨售股資料數字,這些消息靈通人士在今年頭4個月所拋售的股票數量,高於過往任何1年的同期數額。
大家不妨想一想,究竟誰會是最終的勝利者──是那些自美股於2000年1至2月間見頂後便開始踴躍投入互惠基金,令基金認購率創下歷史新高峯的美國普羅大眾,還是那些攫取消息可以快人一步,因而在近期不斷減持手上股的春江鴨?

把握反彈 趁高沽售
如果要我選擇的話,我必然會把注碼押在那些春江鴨的一方。因此,我會盡量把握全球股市每1次股價反彈的機會,並視之為趁高沽售的減持良機。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