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經濟前景而言,現時普遍的看法是香港內部仍乏扭轉困局的能力,美國經濟依然向壞,2001年全年減息11次亦未見效果,對香港的出口有負面影響,而日本政府近期刻意讓日圓大幅貶值,亦為香港經濟帶來隱憂,至於阿根廷事件就更是重複地為港股投資者帶來心理衝擊,說是仍存在的利好因素,就只有中國入世帶來的商機。
海歌並非不同意這種主流意見,但覺得若投資者從相反的角度看看某些因素,或許會有另一些看法,不致對形勢過分悲觀。
中美經濟各有危與機
美國減息1年,經濟弱勢並未扭轉,或許只能判斷為美國經濟「病得很重」,但不能判斷為經濟無可藥救,畢竟,美國經濟出現目下情況的次數並不多,連續減息11次更是史無前例,即使不計未來可能推出的大型刺激經濟措施,又有誰敢肯定減息的滯後效應必須與過往的經驗一樣呢?即使減息與減稅未必能為美國帶來另一個長達10年的繁榮期,帶來一次經濟反彈之機會依然存在,若這情況出現,對香港的經濟及股市已有相當大的幫助。
北望神州,睡龍正在甦醒,中國經濟之冒起豈止是13億人民的願望,亦是全球經濟衰退下各國的「希望」,中國成為世貿的一分子,亦大勢之必然。
香港冀以國內因素加快本港復甦乃正常之願望,但有否想過國內企業面對國家入世,亦同時面對競爭危機,反映入世並非只有機會而無風險,特區政府之想法會否過於單純或流於主觀願望呢?至於中資股的投資價值,亦不單純以此作基礎,要從其他環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