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拾遺記|建築師何弢 香港虧欠他的一個公允(黎雋維)

蘋果日報 2021/01/22 23:18

何弢

8、90年代香港的建築趨向地產主導,令香港人對建築師或多或少有一個既定印象,以為建築師的工作必然和地產炒樓有關,或以為香港的建築設計全然商業化,缺乏美學考慮。近年,香港的建築歷史再度受到重視,亦令我們慢慢注視到幾位對於香港建築有重大貢獻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建築師何弢。
何弢1949年從上海移民香港。1960年考入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修讀建築學系,受教於Le Corbusier的門生—西班牙建築師Josep Liuis Sert,以及建築歷史學家 Siegfried Geidion 。因此,何弢可以說是早期現代國際主義建築在香港的接班人之一。
1964年何弢從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返回香港工作。於1968年開設事務所執業。在早期的較小型作品之上,已經可以見到他大膽的風格。1969年的工展會政府展亭,以大型的圓筒為基礎,再用鋼纜呈傘形垂吊在半空。嶄新的結構,除了帶來前衛的外型,亦回應了當時在國際上受到注目的日本代謝派建築風格,以實驗性的建築結構來展現對未來城市空間的期盼。
而何弢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就是位於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面對狹小而且規則的地塊,他一反傳統以四方形為主的平面開則,利用了三角形的幾何網格,設計所有展廳、房間、樓梯、以及中庭空間。在外牆的設計,亦顯露了呈三角形的鋼架結構。美術館、課室、排練室、劇場空間等分布在垂直的多層建築之中,中庭和樓梯成為連貫各個展廳之間的動線,形成一個垂直的藝術中心空間。
empty
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
empty
藝術中心的三角形的開則,構成一個有趣的平面佈局。
其中最特別空間,相信是橫跨多層的包氏畫廊。在同一個畫廊空間,何弢將水平的平面分割,和交錯地佈置在多層的空間。如此一來,可以令畫廊空間擺脫平面的大小限制,更加因為水平交錯的空間,形成獨特的視覺體驗,構成一種嶄新的展覽體驗,亦展示了香港建築師對於擠逼的都市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獨特技巧。
empty
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剖面圖。可以見到貫通展覽及表演空間的中庭
empty
何弢在1991年ARCH Magazine的封面。 (圖片來源:HK Modernist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aphicarchivehongkong/)
何弢的設計在國際上亦受到相當的重視和認同。1980年,日本著名的建築期刊Process,以專題形式介紹了何弢和另外幾位頂級的亞洲建築師,包括普立茲克獎得主槇文彦(Fumihiko Maki)和Charles Correa的作品。何弢亦敢於表達自己對建築的意見。於1997年市政局中央圖書館事件,何弢批評當時建築署提出的「希臘外型」設計方案為「娘氣」、庸俗(vulgar)、羞恥(shame)。此言一出卻令何弢備受責難。
何弢亦是當時的建築師學會會長。由於建築師學會有一條專業守則,禁止會員在沒有知會其他會員之前批評其設計,何弢因此受到抨擊,有56位會員聯署不滿何弢對於建築署方案的批評,指他違反了這條專業守則。何弢回應指出,批評和評論對於建築設計非常重要。一位建築師作為設計上的專家,有必要就着自己的設計向社會負責。因為公共建築的社會性,建築師就需要接受公眾的意見,建築評論就可以為這些討論提供專業意見和導向。當年建築署設計師諉過於公眾不了解設計哲學,何弢認為此講法並不可長,否則建築師就會成為「自戀狂」。最後市政局和建築署邀請了其他幾位著名建築師提供替代方案。然而,在最後關頭投票之中,時任市政局主席梁定邦,投下最後的一票,支持「希臘外型」設計方案。銅鑼灣的中央圖書館於是成了今天的模樣。
自此之後,何弢以至整個香港建築界,再少有關於建築的公共討論。1997年中央圖書館事件中,何弢承受的矛盾和批評,似乎對於香港建築師業界來說,仍然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香港,仍然欠何弢一個公允的評價。
empty
何弢成立事務所後的第一批作品 - 1969年的工展會政府展亭。
黎雋維
80後英國註冊建築師及建築歷史學者。
討厭建築,所以寫建築。
FB 專頁
-----------------------------
掌握理財智慧 感受生活品味
investMAN全新網頁 優雅登場
-----------------------------
部署退休 輕鬆達至財務自由
-----------------------------
【全球樓行】 Dream House零距離
屬於香港人的移民攻略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