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濟學已經發展到沒有甚麼可以研究的地步,所以新一代的經濟學者都要靠crossover;將經濟學套用在現代政治學分析,就成為了PublicChoiceTheory,將生態學應用在經濟分析,就成為Bionomics。上一代的經濟學前輩已經對擴展經濟分析樂此不疲,比較著名的有GeorgeStigler(82年經濟學諾貝爾記念獎得主),冷門一點的有GordonTullock,在它們近半世紀的努力,經濟學的範疇實在活潑了不少,甚至連跟經濟學拉上關係的,也因此得到不了進境。就以財經學為例,BehavioralFinance自九十年代起漸漸成為一種新興勢力,甚至有對沖基金以這門學說作為背後運作的原則。
事實上,成功投資者的心理模式,難免會給大眾有點反常的感覺,可惜大多數人都是跟隨原始的群眾心態,往往卻成為市場的犧牲者。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羊群效應。雖然羊群的形象已經被證監會的廣告貶低到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羊生羊太羊牯」,不過其實這種跟大群人一起行動的心理模式,卻是最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試想若一個原始人離群獨自行動,跟另一個留在族中的原始人,哪個生存機率會較高?可是在市場中,當一大群人都蜂擁一起行動,那只會令價格被提高至超離基礎因素,結果只會落得損手爛腳的下場。不少傳統市場智慧的原則,甚至乎所謂的ContrarianTrading,其實都是針對大眾投資心理的盲點提出建議。
香港財經界中,分析力獨到者甚多,不過投資成績卻乏善可陳,原因是當這些理論派在真正市場運作中,很容易便被心理因素影響,甚至連自己的分析也不相信。當然,明白了那是原始人性的因素,我們也不要對理論派太過苛刻,不過,思哲建議各位朋友,除非好好鍛煉自己的心理質素,否則就算再多學各種財經分析方法,也不可以在投資市場中賺大錢。
伸延閱讀
10月25日《華爾街日報》D1版︰《WhyYour'LizardBrain'MakesYouABadInvestor-andHowtoBattleBack》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