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選情急,點解選民唔急? - 楊卓華

蘋果日報 2008/09/08 00:00


之前,所有評論都認為今屆立法會選情激烈,候選人個個都要「告急」。但昨日的投票情況卻顯示,選民一啲都唔急,投票率比04年低超過十個百分點,實際投票人數比上屆少近三十萬。大家都知道,在比例代表制的設計下,一兩萬選票往往已足令候選人以餘額晉身立法會,三十萬票對選情影響有多大,不言而喻。
出現「選情告急、選民唔急」如此弔詭的現象,是比例代表制發揮的威力。經過過去三屆選舉的觀察,政黨都知道在比例代表制之下,團結不但不是力量,在計餘額時反而是負資產,所以今屆莫不有咁散拆到咁散。隸屬相同陣營的名單,票源自然相近,套用進化論用語,同類競爭、格外血腥,加上比例代表制的餘額票非常難計數,候選人時刻保持「告急」,似乎是防止票源流失的最佳自保方法。
回看今次選舉,論競爭的激烈程度,泛民之間的同門競爭,顯然遠比建制派的厲害。八月初當選舉活動開始,基本上已再聽不見有甚麼泛民候選人,會像過去般提及要大家互相協調配票。昨天所見,就算是勝算較高的泛民候選人,許多亦會不斷強調自己「唔係贏梗」,提醒選民「千祈唔好配票」以免分薄自己的票源。另外,屬於泛民的社民連,今屆更擺明車馬在各區追擊公民黨。以往,兩個同屬泛民的候選人,通常只會攻擊共同的建制派敵人,看誰打得漂亮,含蓄地搶對方的票。
沒有鐵票,投票率低,無疑都加劇了泛民互相競爭,但這似乎亦只反映了事實的一半。說到底,政黨本身就是一個選舉機器,總不能光是埋怨人家擁有「鐵票」,而不去檢討自己的票源為何沒有增長吧。事實上,以歷來的投票率計,香港約仍有一半選民從未投票,亦即泛民的票源理論上仍有大幅擴展的空間。如果這樣看問題,另一半事實可能就是﹕泛民過去四年一直食七一遊行的老本,完全沒有開闢到新票源。
理論上,黨派「百花齊放」,可以擴闊整體的政治光譜,新的黨派理應可以吸納新的支持者。不過,香港政壇的政治光譜從來就非常狹窄,特別近年的泛民,雖然不同黨派越來越多,但基本上都是清一色左傾「自由派」,所以參選名單儘管看似百花齊放,但票源來來去去都是塘水滾塘魚。加上香港目前的畸形政治體制,政黨永遠無機會執政,不需要為施政負責,政黨為了在同類中突出自己,口號往往越喊越激,路線反而越走越左。
為甚麼所有民主派寧願塘水滾塘魚、互相搶票,都要一面倒地擠在政治光譜左方呢?今次選舉,候選名單數目歷屆最多,戰情激烈,政黨頻頻告急,但偏偏激不起選民的投票激情。
政黨急、選民唔急,當中帶出的訊息可能是:在一面倒左傾的政黨以外,若一個以守護社會核心價值為本的民主保守派在光譜右方出現,或許更能牽動選民的投票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