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公益金表示明年不再資助長者服務後,社署隨即加快推行長者服務轉型工作,更構思新的資助模式,長者服務將面對大挑戰。
目前公益金資助全港的長者服務總體開支約兩成,當不再資助的消息公布後,不少服務長者的機構都十分擔憂,深恐服務無法繼續運作,在黯淡經濟環境下,少了的錢從哪裏來呢?為減少對服務的影響,社署亦主動與公益金商討,期望找尋較可行的方案。上周社署舉行的「重新整合安老服務計劃」簡報會,便申明機構必須削減於長者服務現有的十八萬資助,才能得到社署的撥款,參與今次服務轉型。
今次的服務轉型主要包括兩項,長者綜合服務中心日後將改名為「長者地區中心」,即把綜合服務中心之功能擴展,主要聯繫及協調區內的長者服務;其次,服務需提供治療、預防小組,如個案輔導、互助小組等;此外,還有護老者支援,與醫療健康服務聯繫等。
削減資源有困難
至於長者活動中心將改名為「長者鄰舍中心」,服務將加入外展成份,以洗樓形式了解長者的需要,為其提供或轉介適當的社會服務,還會宣傳健康教育及推廣健康生活習慣、為輕度弱老提供服務、輔導工作及護老者支援等。總括而言,他們的工作已提升至類似現時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但因長者活動中心或轉型之長者鄰舍中心資源有限,必會考慮與日後的長者地區中心合作,以達至成本效益的功能,同時亦配合長者地區中心擔任聯繫區內安老服務的角色。社署已表明,機構可自行決定選擇轉變與否,但不轉型的機構,可能無法跟上新的安老服務潮流,最終的命運便不得知。
長者服務的轉變實是必須,因為長者服務愈趨多元化及專業化,長者便有更多的選擇,亦可提高長者的生活質素,但長者是否真的需要那些指定的專業服務呢?還是他們只需簡單或日常的支援服務?這些轉變並沒有諮詢長者的意見,究竟誰有能力決定、量度長者的需要?現時前線人員的工作量已增無可增,不少小組及活動都是由文職同事,甚至是事務員負責,若把服務專業化,新工作又有誰人負責?同時,社署要求參與轉型的機構須先行削減資源十八萬,但單一之長者活動中心又何來減去十八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