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性鯁親或患吞嚥困難
區區一塊卷餅,因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吃後鯁喉暈倒而成頭條新聞,也一下子叫人留意平日不以為意的吞嚥問題。事關鯁喉經驗人人都有,即使一啖口水也可以嗆親,後果亦可大可小!身體功能正常的人,鯁喉時會作出咳嗽的自然反應,一般不會導致太嚴重的後果。但若有吞嚥困難的人,則並非我們以為的鯁親那麼簡單。因為吞嚥困難本身是一種病症,可引致營養不良、肺炎、甚或威脅生命,必須得到適當的處理。
記者:吳佩璇 攝影:林栢鈞
ImageGirl:Rita
鳴謝: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黃潔
布殊情況屬少見
關於布殊在吃卷餅時鯁喉,致使心律突然減慢,暈倒地上數秒並擦傷嘴臉一事,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黃潔表示,這種情況實屬罕有。假使布殊沒有其他的疾病,在身體運作正常的情形下,因鯁親而出現暈厥情形,反應算是相當之大,並不常見。至於他投入地觀看美式足球賽事,進食時興奮歡呼、或因分了心致鯁親也是有可能的。據報,是次意外主要是刺激到控制不自主機能活動,如呼吸、心跳的迷走神經,遂令心律突然減慢所致。一般人若真的不小心鯁親,該用力咳,以期將鯁喉食物從氣道推出來。切忌試圖飲水將鯁喉食物吞下,因這會弄巧反拙,令鯁親的情況更嚴重。
經常性肺炎要注意
吞嚥困難是指食物或飲品從口腔傳送到胃部的過程中,遇上不同程度的問題,如難以咀嚼固體食物、食物從口角漏出等。若經常鯁到、咀嚼很久也未能把食物吞下、怕吃某些食物、甚至是不肯飲水、體重下降、吞嚥後食物仍留在舌頭上或散在口腔四周等,都是吞嚥困難常見的徵狀。其中經常性肺炎更是最明顯的患病線索。因為患者的咽喉或食道出現了問題,進食時較常人容易「落錯格」,部分病者甚至連鯁親也不自知,致使無法察覺有食物流進氣管、甚至是肺部,直至食物在肺部腐爛引致吸入性肺炎。若吞嚥問題得不到適當處理,可引致營養不良、缺水等,嚴重的更會引致窒息。
中風後遺症
吞嚥困難的後果雖然可大可小,但一般人其實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患有吞嚥困難者,大前提是罹患有其他的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中風。因為中風後影響到腦神經及肌肉功能,病者的反應變得遲鈍,吞嚥也因而出現問題。其他如曾接受放射治療、腫瘤切除手術或患脷癌而進行過脷部手術等人,都會出現肌肉硬化或功能結構上的轉變,從而影響吞嚥過程。另外,老人癡呆症、柏金遜症、糖氏綜合症或兔唇患者,亦有較大機會患有吞嚥困難。
言語治療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吞嚥困難原來是找言語治療師診治,透過明瞭口腔、咽部和喉部的結構及功能,評估並治療病人口腔及咽腔階段的吞嚥問題。常用的治療法有以下幾類:
肌肉運動:透過一些口腔運動,如舔脷,可改善口腔肌肉功能。
呼吸及吞嚥協調練習:可增加保護氣道的能力。
食物稀稠度:舉例說,曾中風者的機能反應變得緩慢,飲水或流質食物反容易嗆親。相反,有些患者則無法進食固體食物。故按個別情況,適當調節食物的稀稠度對改善吞嚥問題有一定幫助。
食物溫度:適當的味覺和溫度調節,可提升吞嚥反應變弱者的敏感程度,使食物能較安全地進入食道。再配以適合的進食器具,效果更理想。
進食姿勢:按不同情況採不同的進食姿勢,如垂低頭、躺下、把頭部轉向某一邊等,都可達致安全吞嚥的目的。
手術:部分患者如食道收窄,可透過手術放鬆食道來治療吞嚥困難。又或者以打針方式將硬化了的肌肉放鬆。
吞嚥3部曲
吞嚥過程殊不簡單,口腔、咽腔及食道肌肉各方面需要緊密合作,食物才能由口腔順利傳送至胃部進行消化。而吞嚥過程主要分成以下3個步驟:
1.口腔階段:先將食物咀嚼成團狀,以待進入咽腔。
2.咽腔階段:食團擠入了食道,吞嚥反應正式開始。氣管會被「會厭」蓋着,以防食物落錯格。與此同時,軟顎與鼻咽壁的接觸會把鼻腔和口腔分隔,防止食物倒流入鼻腔。
3.食道階段:食物進入食道進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