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國際資金很少會衝擊最龐大或最細小的金融市場,反而處於兩極之間的市場最易受到影響。
中央銀行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維持貨幣穩定──包括內部價格的穩定,即低通脹率;及貨幣對外價值的穩定,即匯率穩定。無論以何為目標,政府必須明確定出,並由央行或貨幣管理當局負責執行。
審慎的經濟政策,固然是貨幣穩定的先決條件,但即使已做到這一點,仍未必可以達到穩定貨幣的目標。有些經濟體系遇到的困難較少,有些卻較多;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資金往往波動反覆,難以捉摸,為金融體帶來不穩定,貨幣穩定更難達到。假設其他條件相同,不同經濟體系維持貨幣穩定的難度也高低有別,箇中原因有兩個:一是金融體系的規模;另一是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
規模大小是關鍵
細小的金融體系往往缺乏流動性,難以吸引國際投資基金垂涎。所謂「氹仔難容蛟龍」,以澳門為例,維持貨幣穩定是相對容易的。我這樣說絕無貶意,但澳門在以往一段頗長的時間裏,確實並無出現過貨幣危機。
同樣道理,在最龐大的金融體系裏,由於規模龐大,流動性高,足以吸納任何數額的國際巨資。無論國際資金怎樣波動流竄,亦不容易使這些市場出現不穩,以致動搖整個金融體系。這樣的金融市場像汪洋一樣寬廣壯闊,甚麼蛟龍巨獸容不下?事實上,國際資金無論如何龐大,也難在這些金融體系興風作浪,影響其貨幣及金融穩定。美國便是個最佳的例子──有誰聽過國際資金有本事左右美元匯價或美元息率,以動搖其貨幣穩定?另一方面,由於美國金融市場規模龐大,出現市場操控的機會較其他市場相對少。
體系開放存風險
再說金融體系的開放程度。往往哪裏最開放,國際資金便會流到哪裏,因此開放的金融體系最能吸引國際資金,這正是大部分經濟體系亟欲開放及發展金融市場的主要誘因。事實上,很多地方都透過開放市場來吸引外來直接投資,這有助加深了金融市場全球化,帶來了大家有目共睹的經濟增長及發展,所謂的「亞洲經濟奇迹」便是一例。
但開放金融體系也可能對貨幣穩定構成風險。對於不大不小的金融體系來說,情況更為明顯。由於國際投資機構可透過銀行體系及金融衍生工具輕易取得當地貨幣,而部分機構往往志在短炒圖利,金融穩定便容易受到衝擊。在此情況下,要妥善管理這些風險以維持貨幣穩定,所面對的挑戰實在不小。我敢說當中的困難,未必是管理龐大金融體系或維持全球金融穩定的國際金融組織的人士所能充分明白的。由於全球仍未就如何應付這項挑戰達成共識,各地金融體系惟有設法自保,但這並非易事。很多經濟體系寧願放慢開放金融市場的步伐,甚至開倒車,實施或收緊種種限制。至於香港,在規範化的貨幣制度下,我們便選擇了透過提高透明度及減少酌情權,以加強金融政策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