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建華在出席港大九十周年校慶夜宴時,為一套名為「新精英主義」的哲學正名。他說他全力支持的,是一種新的精英主義,這些精英分子「開明開放、用人惟才、奉公忘私」,深信這種新精英主義是大多數市民都會擁護的,因為本質上這就是香港精神。他批評社會輿論流於極端,使「精英」一詞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被傳媒橫加踐踏和撻伐,以致惡名昭著。
官紳名流相互吹捧
董在一間過往被視為替殖民地社會,培育治港政治經濟精英的高等學府,發表此番言論當然有一定的恭維之意。但想深一層,董本身並不是學院型的政治領袖,學術理論從來不是其說話風格。筆者相信在他競選連任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時刻,拋出這樣一套哲學,斷非出於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弦外之音。
最近,特首選舉被批評為「上熱下冷」,雖然官紳名流,個個出來輪流表態,把董誇讚到彷彿「天上有,地下無」的人。但是民意調查卻顯示,有高達五成六的市民反對董連任。官紳名流的歌功頌德,顯然嚴重脫離民情,任由情況發展下去,社會將愈趨向兩極化,小市民對特區政府,以至上流社會只會愈發疏離,甚至抗拒。
在這個時刻提出新精英主義,便有特殊意義。特首雖然由八百人小圈子產生,但這些精英卻被董形容為開明開放,不是民主派批評般封閉保守;選擇特首時他們會用人唯才、奉公忘私,非民主派形容般唯北京馬首是瞻,官商勾結。
董建華希望用這種論述說服公眾,這些精英很多也是來自低下階層,自我提升之餘,也協助其他人提升。因此,上流社會與基層的利益是一致的,希望藉此緩和後者對前者的敵對情緒。
過去幾十年,香港社會提供了大量向上階級流動的機會。這一定程度上歸功於殖民地政權雖然毫不民主,但卻大致上超脫於本地經濟利益,提供了經濟上公平競爭的機會。雖然你也可以舉出偏袒英資財團如怡和的例子,但政商關係卻從未像今天般密切過。你可曾見過殖民地年代,紳商巨賈對港督如此公開地阿諛奉承﹖過去短短五年,數碼港事件、地產商或明或暗地左右政府房屋政策,以至跨行業超級壟斷資本的形成,已經惹起公眾對政商關係的憂慮。
高官為自己謀退路
另一方面,高官乘自己尚有權力,急於脫離公務員隊伍,爭相加入財團「搵真銀」,或為自己度身訂做一些公營機構職位,作退休高官俱樂部。楊啟彥及九鐵最近便備受批評。殖民地年代,退休高官都信守紳士協定,諸如麥理浩、夏鼎基等一旦退休,頭也不回地返英,甘於從絢爛歸於平淡,過樸素的生活(鍾逸傑是罕見的例子)。
新的資本主義正在本地形成,這是一種以經濟壟斷,以及糾纏不清的政商千絲萬縷關係,為主要特徵之資本主義。這與董建華口中新精英主義之願望可謂格格不入。新精英主義充其量只是一種粉飾特首小圈子選舉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