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不值錢轉投外幣高息存款
近期美元持續受壓,市場預期未來數月仍保持弱勢,變得不大「值錢」;換言之,其他外幣如歐元、英鎊及澳元等,投資潛力明顯增加。然而,「齋做」外幣定存,年息率最高僅得數厘,甘冒風險的投資者,可考慮具投資性質的「高息」外幣定存產品,回報可高達年息20厘。
其實,所謂「高息外幣定存」,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而已,較貼切的名稱,應是「外幣投資存款」。因為這類產品結合了傳統的定期存款和期權產品,存款人需要面對滙率風險,虧損可以很大,而並非百分百如同普通定存般,到期日後必然拿回最初存入的本金。
恒生10萬元有得玩
現時本地多間銀行均有提供「外幣投資存款」產品,入場費只需10萬港元或等值貨幣,一般散戶也有能力參與。最近,連恒生銀行的「更特息」投資存款,亦由過往的最低投資額為30萬元或以上,降至10萬港元。
恒生銀行助理總經理兼零售銀行服務主管劉順銓表示:「此產品屬於一種投資工具,但基本上性質如同存款,客戶需選擇一種存款貨幣及一隻掛鈎貨幣。存款貨幣一般是港元或美元,而掛鈎貨幣可以是其他貨幣,例如澳元或歐元。」
他補充:「如單做美元定存,利息不多,但若同時與另一隻貨幣掛鈎,有機會獲更高回報。舉例說,客戶做美元定存及與歐元掛鈎,然後可和本行協定一個滙率(開首滙率),這滙率可比現貨價滙率低一點,並享較高定存息率。」
合對外幣有需求者
劉順銓續說:「雙方所訂定的滙率,與現貨價滙率的距離愈遠,所得的定存息率愈低,而風險亦愈低。」原因在於,於存款到期日時,銀行會根據開首滙率,來決定以定存貨幣,還是掛鈎貨幣支付本息給客戶。
若掛鈎貨幣的滙價高於原先協定滙率,存戶獲得本息將以存款貨幣計算(獲利);反之,若掛鈎貨幣的滙價下滑,銀行則以掛鈎貨幣支付本息(虧損)。(詳見表)
顯而易見,做高息外幣定存需面對滙率風險,但對於不介意收取任何一種貨幣的存戶,例如有家人在外地生活或就學,外幣投資存款尤見吸引,因為即使滙價下跌,也可以把外幣滙給家人使用,損失較輕。
中銀入費場5萬元
除恒生外,中銀(香港)、滙豐和道亨銀行亦有推出同類型產品,而「玩法」相若,只是可供選擇的掛鈎外幣及存款期有少許差別而已。(見表)
暫時只有恒生容許存戶,因應個人的承受風險能力,自由協定開首滙價,道亨則設有多個開首滙價供存戶選擇。而滙豐及中銀的開首滙價由銀行訂定,存款額達200萬以上的滙豐客戶,則可商討協定滙率。
另外,中銀的「期權寶」設有一項「保本存款」,若然滙率走勢並非與預期相符,存戶亦可拿回本金,損失的僅是利息,但回報較另一模式「兩得存款」為低。而後者的入場費更低至5萬元。
歐元兌美元試1算
投資者最關心的,是現時該挑選哪一種外幣作定存或掛鈎?恒生銀行高級財資產品發展經理陳理鳴認為:「難說哪一種外幣較佳,需視乎客戶本身需要及意向、承受風險能力,以及對外滙市場的認識。」
至於近期外滙走勢,陳理鳴說:「近兩個月市場轉變很大,本來年頭開始美元已被看淡,美國經濟應已見底,但近期多了盈利警告及會計失當事件,引致股市下跌,令美元沽售壓力愈來愈大。因此,預期美元持續弱勢,歐元兌美元有機會試1算價位。」
日圓方面,雖然受到央行干預,但估計美元兌日圓會再試低位,而其他外幣例如英鎊亦有機會加息,因而令投資外幣的吸引力增加。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