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中國組|花果飄零 靈根自植 《蘋果》精神將傳承下去

蘋果日報 2021/06/23 19:37

焦點燃論蘋果日報中國組劉銳紹何頻徐家健桑普鄧聿文

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資深時事評論員桑普
香港《蘋果日報》結束,我雖早有預料,但仍然心有千千結,百般滋味在心頭。一是憤慨:華夏遠古,夏桀殘暴,濫捕濫囚,激化反抗,有謂: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但香港至今沒有商湯,只有義囚。赤風焚身,自由幻滅。為義殉道,毋負初衷。二十六年風華,至今光榮落幕。點滴回憶,永存心中。二是感恩:自零七年起,評論版編輯們接納我的政論投稿,讓我開始有機會以文會友,精進新知,廣結同道,我心中一直滿懷感恩。可以這樣說,沒有《蘋果》,就沒有桑普。三是憐惜:一年前與我晚餐的黎智英、羅偉光,以及其他管理高層,堅持留港不放棄,如今已成籠中鳥,我很難過,輾轉反側,淚流心中,徹夜難眠。四是不忍:我再難找到香港新聞資訊來源的完全替代品,而且不會再看到《蘋果》的社論、評論和專欄文章、動新聞、果籽、焦點燃論、晚間新聞。我難掩失落。
《蘋果》的信念是甚麼?不畏強權,求真求善。這是來自黎智英堅實的基督信仰。這套觀念秩序決定了《蘋果》的苦難與榮光。如果人生如夢幻泡影,如浮萍漂流,如蘭花失根,無主宰,無定錨,魂各別,任我行,投輪迴,千萬轉,那麼這只是金庸的逍遙,而非古龍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以身飼虎、怒目金剛,不畏強權,信仰彌堅,因為我們相信一切有神在看顧。黎智英、傑斯在獄中,信仰堅定,體會猶深。無神論者及唯物論者不可能有此覺悟。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長滿了蝨子。」同樣地,辦《蘋果日報》的志業雖然很有意義,但當然也要面對各種紛擾和挑戰。長期在政治壓力下沒有廣告客戶,開支大,虧損重。即使港蘋結束,我期盼壹傳媒集團也要頂住,竭力妥善經營台灣蘋果新聞網,貢獻台灣。唐君毅有謂「花果飄零,靈根自植」。我相信包括我在內許多從香港移居台灣及外地的同道,不論是評論人抑或專欄作家,都會想方設法,好好在地生根,傳承《蘋果》精神,甚至可能選擇適當機會,用另一個形式,去繼續寫作、廣播、評論、分享。我們就好像四百年前離開英格蘭的五月花號清教徒一樣,認真生活,守望相助,繼續奮鬥。毋負《蘋果》,毋負生命,毋負信仰。
======
讓焦點燃論繼續燃燒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
錯過了太多《蘋果》的第一次,但「焦點燃論」我是從Day One開始便有參與。最後一次的參與,題目是《華爾街跟香港促員工打針 谷針背後有何經濟誘因?》感謝《蘋果》提供「焦點燃論」這個平台,讓香港人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到就最熱門話題本地「心中有團火」的自由言論。
面前可能是《蘋果》的最後一天,我卻希望「焦點燃論」可以聚焦地繼續燃燒下去,因為言論自由太珍貴了。甚麼是言論自由呢?關於言論自由,我向大家推介兩篇經濟學文章:其一,艾智仁(Armen Alchian)的《私產與自由》(On Private Property and Freedom);其二,高斯(Ronald Coase)的《貨品市場與思想市場》(The Market for Goods and the Market for Ideas)。兩位都是產權經濟學的重要人物,前者認為,言論自由就是在專重私產的情況下自由表達己見:
Freedom of speech is the right to use one’s resources to communicate whatever he wishes with whoever is willing to hear him. It does not include a right to appropriate the use of other people’s proper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Nor does it include a right to communicate or express ideas to people against their desires.
後者質疑,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之下邊際上政府對思想市場干預可能太少:
In the market for goods, the government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competent to regulate and properly motivated ...... In the market for ideas, the position is very different. The government, if it attempted to regulate, would be inefficient and its motives would, in general, be bad, so that, even if it were successful in achieving what it wanted to accomplish, the results would be undesirable.
假食物當道,擁抱大政府的要求多多規管;假新聞氾濫,反對大市場的又怎樣回應?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產權界定清不清晰可能比產權是公是私還重要。在產權界定清晰的環境下,每人對自己的言論負責,讓「焦點燃論」繼續燃燒下去是合符經濟效率的做法。就最熱門話題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分辨真假真的那麼容易嗎?認真做學問的人都知道,今天我們認為對的,數十年後可以被全盤否定。只有不斷修正,真理才能越辯越明。是的,在西方民主國家,政府干預貨品市場比干預思想市場多。今時今日香港地,我卻希望政府在清晰界定產權後,盡量減少干預思想市場,並容許焦點燃論繼續燃燒下去。
======
蘋水相逢萬代情
果實纍纍百世豐
日暮香江沉淪處
報君晨風與曉鐘
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
======
一個國家,沒有獨立和自由的媒體,必定是個專制的國家;有了獨立和自由的媒體,而想方設法摧毀它,這樣的政權必定是邪惡的政權。向《蘋果日報》致敬!它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對公權力的監督,同極權的鬥爭,已經寫在中國的新聞史和民主革命上,它-----雖死猶生!
中國旅美獨立學者鄧聿文
======
《蘋果日報》留下的榮耀與警示 ---美國明鏡媒體集團董事長何頻
中共使《蘋果日報》成為悲壯英雄,留下的是榮耀與警示。
就榮耀而言,二十多年來,《蘋果日報》的報道激活了香港與台灣社會,很多事情因為《蘋果日報》的報道而改變。就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任何港台媒體做到如此大的影響力,這是黎智英先生的敏銳、團隊的勤力合力的成果。
那是傳統媒體的輝煌時代,但是這樣一個時代也在走向終結,一個更迅猛、繁雜、寬闊、多元的互聯網時代來臨了,勇敢與迷失,使《蘋果日報》失去了扮演灣全球性華文媒體的時機。
在香港,《蘋果日報》成了高揚的旗幟,不但保持了嚴厲批評中共的自由媒體傳統,更成為反送中、光復香港運動的號角。這固然使《蘋果日報》有了道德感召力,但同時將自己帶入到危險的漩渦。
在2020年,我吃驚於《蘋果日報》領導人對中國局勢、美國選情判斷的言論,與真實的情況完全背離。《蘋果》人員甚至不可理喻地成為美國政爭的一部份,而且是站在錯誤,且失敗的一邊。
《蘋果日報》的結束,是媒體人理想的結束,也是媒體人現實的悲歌。對於香港而言,這是一個時代改變的標誌,但不是歷史的終結,人類文明總是在不斷進化中,只是未必以我們想像的方式。
無論如何,我在紐約向《蘋果日報》的同行們致敬。我們留下眼淚,我們汲取教訓,明天可能有太陽。
-----------------------------
蘋果App大升級 更簡潔更就手!了解更多立即下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