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喜和憂
先說關於中國內地經濟的好消息。七月七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承認,他們高估了SARS帶給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由百分之六點五提高至百分之七點五,即較SARS爆發前百分之七的預期多半個百分點。
貸款額創新高
羅奇特別指出,他們低估了中國的出口和工業生產的活力。中國內地在SARS肆虐期間,同香港一樣,服務業也受損,尤其旅遊、零售、餐飲、酒店、航空等更是急劇下降。但是,跟香港缺乏製造業不同,佔中國內地經濟很大比重的製造業沒有明顯受影響,出口反而呈快速增長勢頭。羅奇指出,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國直接投資急速增長,美日歐等跨國公司紛紛將生產線遷至中國。
汽車製造行業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內地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目前,中國已躋身全球十大汽車生產國之列,以銷售量計則已超過法國而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中國內地經濟增長速度之快,尤其汽車製造業等增長速度之驚人,使一些外國評論將中國視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的全球經濟的第四大引擎。
但是,喜中有憂。就在史蒂芬.羅奇發表樂觀評論的第四天,七月十一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今年上半年中國金融運行報告,披露一至六月的各項貸款增加額高達一萬八千億元人民幣,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百分之一百一十二!這是史無前例的。不僅孕育通貨膨脹,更是反映中國內地金融體制的嚴重弊病。如此巨額信貸增加的相當部份是被商業銀行用來掩飾不良資產,即以「借新還舊」的帳面手段來「減少」不良資產,其後果則是不良資產愈拖欠愈積累愈嚴重。根據標準普爾分析師估計,如此「虛耗」新增貸款的比率高達新增貸款總額的百分之八十,果如此,則今年上半年實際用於社會生產和消費的新增貸款額僅三千六百億元人民幣,約相當於去年同期新增貸款額的百分之四十二。標準普爾的估計看來是偏高了,但無論如何,中國金融體系所存在的不良資產易增難減問題是必須重視的。
盡快進行改革
中國金融體系不良資產問題與中國工業及出口快速增長並存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新成立的中國銀監會肩負着歷史重任。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務必在二、三年內取得重大突破,藉以從制度上克服不良資產成因,否則,中國經濟將不再能維持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