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投資傳統智慧切勿過信

蘋果日報 2004/05/31 00:00


若有留意近日本專欄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我在有意無意之間擺出一副「好友」姿態。然而,不少投資者都提出很多反面理據(如大市成交量不足、恒指受制於250天線等)去否定入市的合理性。當恒指重返12000點水平時,又希望港股出現調整入市。究竟為甚麼小投資者總有這種的投資心態及行為呢?
我覺得當中最大原因是,大家過於信奉一些傳統智慧,忽略了目前客觀投資氣候的變化。

勿為牛熊強分界
舉例說,早前很多人認為,恒指跌穿250天牛熊分界線,因而進一步睇淡港股,甚至乎認為有機會出現熊市。但是大家有沒有問問自己,為何我們總要將股市分為牛熊呢?又為何250天線一定是牛熊分界線呢?
事實上,牛熊市源自杜氏理論,但當其時的經濟、投資環境和資訊發放都跟現在有着很大的分別,因此,這些傳統理論只可作為技術性參考。
再進一步而言,早前提及「三座大山」壓着港股的言論,都只是一些措施上的問題,並非令正在復甦的經濟出現結構性改變。只要市場消化有關消息,股市便可重新納入正軌。因此,以牛熊市作為入市基準,於現今的投資市場已不管用了。我一向的投資理念都只有是否值得投資,沒有牛熊之分。
事實上,由於目前投資市場資訊太過發達,很多時候股價都會即時反映市場消息及對消息的憧憬,因而出現「三個月牛市、兩個月熊市」的現象。目前股市以資金流向及消息作主導,最重要還是看整體投資氣氛,牛熊只是一個象徵而矣。
另外,即使大家堅持以牛熊理論作投資基礎,眼光亦不妨放遠一點,不應只將理論單純地套用在股市上,而應該以各種投資工具一併來看。好像股市處於熊市周期時,有些投資產品如債券、對沖基金卻處於牛市階段,若投資者懂得將資金靈活運用及分散,即使股市陷入熊市,在其他投資工具上仍有套利的機會。
講開傳統智慧,不能不提提技術分析了。我並不是否定技術分析的存在,只是任何時間我都會以資金流向和大市氣氛來決定應否入市時。只有當上述兩者確認可以入市,我才以技術分析工具來決定入市的價位及量度升幅,而並非硬要10天線升穿20天線,或RSI跌至30水平以下才入市。因為技術分析始終是「死」的,市場資金流向及供求才是實質主導股價去向的重要因素。
好像早前基金擺明要洗倉,即使股份超賣,其實仍可以出現進一步超賣的情況,甚麼平均線都沒有支持力了。若果當其時硬要入市接貨,最終只會損耗自己的購買力而矣。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