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人民力量譜寫香港歷史

蘋果日報 2005/09/02 00:00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曾蔭權將率領全體六十位立法會議員在本月底到珠江三角洲訪問。傳媒咸稱中央做得漂亮,又認為曾蔭權會因而得分。這就是傳媒對這一個重大政治發展的解讀。
更準確及切合歷史的解讀應該是:這是繼董建華下台後,人民力量所取得的又一項成就。立法會全體議員訪問內地的消息公布後,有民主派人士評論既然曾蔭權做得到,董建華也應該做得到。過去董建華在位期間,部份民主派人士被禁止踏足內地,顯然是因為董建華沒有盡力去爭取。
中央調整政策
這種以權勢為中心的歷史觀委實叫人失望。民主派能否踏足內地這項政策牢牢掌握在中央手裏。立法會全體議員可以訪問內地,是因為中央調整了政策,而不是董建華沒有做事、曾蔭權有做事。如此膚淺的分析對董建華並不公道。
但中央為甚麼要調整政策呢?當然是因為與○三及○四兩年的「七一」大遊行有關。兩次「七一」大遊行使中央明白,香港市民並非不關心政治。他們對特區政府有強烈意見。而沒有市民的支持,特區政府不能順利施政,社會矛盾激化,香港動盪,到最後會成為中國的包袱。因為上述考慮,中央下決心撤換董建華,破格起用港英政權一度重用的曾蔭權,希望能達到穩住人心、穩住局面的效果。
有權監察政府
兩次「七一」大遊行後,中央也看到,民主派在社會內有廣泛和穩定的支持。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中央花了大氣力來防止民主派取得會內的主導,包括在傳媒封鎖了最強烈支持民主派的聲音,大力發動左派支持者登記為選民及投票等。面對中央強力干預,再加上雖然民主派的選舉工程充滿錯失,民主派仍然取得超過六成或過一百萬張選票。
市民對民主派的支持,使中央明白,要社會和諧,便應解開與民主派的矛盾。過去幾個月,中央已持續地朝這個方向做了不少小動作,現在安排所有立法會議員訪問內地是順理成章的發展。惟有正確解讀近年來的重大政治發展,香港市民也好、民主派也好,才能掌握日後如何處理與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首先,即使現在內地仍是一黨專政,但現領導層強調施政要以民為本。以民為本並不等於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政府,但人民起碼有權監察政府,政府亦不能逆民意來施政。
中央在去年四月以人大釋法的方法,粉碎了○七、○八年實現雙普選的願望,但與此同時中央明白不能繼續支撐一個不得人心的特區政府,因此才有董下曾上這個重大舉措。
上述經驗證明,市民發聲是有作用的。我們沒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政府,但通過群眾運動,監察政府是實際的目標。
民主派別氣餒
理想的民主是人民選擇政府,然後政府落實得到人民授權的政綱。但這只是理想。在現實世界裏,民選政府不一定持續地落實人民授權的政綱,或者從不偏離民意。事實上,一個有效政府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只聽民意辦事。
在可見的將來,在市民仍未有選擇政府的權力之前,更有效地監察政府是民主運動的階段性任務,這是中央所能夠接受,是市民利益所在,亦是民主政治的一種體現方法。
民間力量如何組織起來,從政策實質內容、政策制訂方法、管治質素等多方面監察政府,可以是一個既多元化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民主派的朋友絕不應該因為普選遙遙無期而意志消沉,或甚至認為無所作為。對民主不甚了了的中共能夠充份尊重人民力量的威力,為甚麼民主派反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