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故事:撻沙身扁兩眼生一側

蘋果日報 2004/05/31 08:00


在眾多能模仿周圍環境的魚類朋友中,牠最深得我(小丑魚)心,只因牠夠怪──身體扁平,常貼卧在水底或鑽入沙堆裏,只露出頭來,故被稱為「撻沙」(LefteyeFlounder)。牠常留連在珊瑚礁沙底、河口或沙灘。牠側卧沙底上,恃着自己的保護色,採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其他小魚或甲殼類上門。我這個朋友亦常淪為人類的桌上美食,並獲予一個很好聽的稱呼「龍脷」。
我常取笑撻沙不像魚,我們魚類大多數雙眼都生在頭的兩邊,你看牠雙眼卻生在同一側,確實非常奇怪。通常撻沙有眼睛的一面顏色較深,花紋、斑點亦會隨周圍的環境而改變,至於沒有眼睛的一面,則是白色或淡黃色。平時,牠會打橫身體,利用背鰭和臀鰭,緩緩的游動。遇到敵人時,則會快速游走或躲進沙中。
其實牠小時候與普通的魚類無異,身體左右對稱,眼睛亦生在頭部兩邊,但由於經常側卧於海底,朝下方的眼睛便變成沒有用,結果便慢慢移到朝上的一面來。牠更辯稱,這樣的構造正是牠的生存之道。
有關資料及問答遊戲的答案將同時上載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網頁:www.wwf.org.hk ,你更可參加由自然基金舉辦的「觀魚大賽」競猜遊戲,猜中於六月二十日大賽當日參賽隊伍觀察到的魚類總數,有機會贏取由佳能香港有限公司送出的相機一部。自然基金「觀魚大賽」是香港首次舉行,參賽的潛水隊伍需於八小時內在香港水域競逐觀察到最多魚類品種數目。